正文 第29章 掌握知本,再一次的IT泡沫崩潰也無所畏懼(2)(2 / 3)

第二,當危機發生時,局部利益要服從組織全局的利益,危機可能由局部產生,但危機的影響則是全局性的,因此在危機處理中要有全局的觀念,要懂得從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局部利益要服從組織全局的利益。

第三,當危機發生時,組織應立即成為第一消息來源,掌握對外發布信息的主動權。如果作為第二或第三消息來源,則會陷入被動。

以下應對危機的策略,創業者可以借鑒:

1.建立危機預警機製。如何應對企業危機,是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家在經營好生產研發、推廣營銷、資產管理、隊伍建設等重要工作的同時,還要重視危機管理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消極影響。

可以運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建立危機監測、預報、控製的機製,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內外部變數進行分析,設立警情指標,及時掌握企業危機的第一時間資訊,分析和推測危機的類型及其危害程度,提出應對措施,贏得危機處理的時間和主動。

2.建立危機指揮體係。一般在危機出現後,企業公關部門應首先配合董事會成立危機公關小組,製定出危機公關處理的應對策略。小組人員主要有公司最高層親自負責,董事會秘書或者公司的公關部經理作為企業的對外新聞發言人,進行相關的信息溝通。

3.調查事實,建立由專家參與,集中公關、行銷、安全、總務、財務、法律等各方麵優秀人才組成的專門危機管理小組,有效整合各類資源。當危機事件發生後,迅速深入現場,調查摸清有關事實情況,了解相關人員的思想意識、心理狀態,掌握指揮控製、物質裝備、組織保障等基本情況,尋找最佳方案。

4.認真化解矛盾。分析對策措施,設計解決方案,應對公眾和媒體,組織具體行動。讓公眾在最短時間內感受企業的態度和行動,取得社會諒解,使危機順利化解。

在企業中樹立危機意識,讓每名員工都能帶著危機感工作是保持企業活力的重要手段。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個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民族,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同樣,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企業,也一定是一個充滿著希望的企業。激勵專家認為,有效地樹立員工的危機意識,有以下幾點方法:

1.向員工灌輸企業前途危機意識。創業者不斷告訴員工,企業已經取得的成績都隻是曆史,在競爭激勵的市場中,企業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危險。要想規避這種危險,道理隻有一條,那就是全體員工都努力工作,才能使企業更加強大,永遠處於不敗之地。

2.向員工個人灌輸他們的個人前途危機。企業的危機和員工的危機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所有員工都要樹立“人人自危”的危機意識。無論是公司領導還是普通員工,都應該時刻具有危機感,這樣,員工才能主動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

3.在企業內部積極開展自我競爭(技能)、自我淘汰(產品)。企業要靠科學化的管理,也要靠經營者科學經營。如果企業能針對危機和企業經營出現的問題,采取各種針對性措施,就能避免在行業或者整個大環境不景氣情況下破除滅頂之災,從而得以繼續發展下去。

關鍵時刻的啟示之八:打造知識密集型企業。

華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不斷招募一支工程師大軍,培養他們、組織他們,然後激勵他們在全球電信業的版圖上攻城拔寨,拿下一塊塊高附加值的地盤。我們可以稱這樣的企業為“知識密集型企業”。

知識密集型企業通常包含以下特點:首先,企業中有數量龐大、低成本和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員工;其次,這類企業具有快速有效的組織能力;最後,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具有很高的附加值,使企業有足夠的利潤進一步擴張。

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正式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憑借著“低成本+產業集群”的優勢,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成為全球經濟的亮點。這 一亮點讓一大批企業獲益,並深刻影響了中國經濟的格局與走向。10年後,以低附加值為核心的低成本模式,在內外多重因素夾擊下,不斷滑向邊際效益遞減的通道。尤其在當前全球經濟都陷入通脹、生產成本急劇上升的形勢下,許多以低成本立命的企業不得不艱難度日,甚至漸漸消失。普遍意義上來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最理想的努力方向應該是創新型企業。但由於企業缺乏基礎的知識產權積累,以及顛覆性的創新能力,因此無法跳躍到以創新和創新人才為主要特征的創新型企業。

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勞動力結構中大量低成本知識員工的存在,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競爭優勢來源。假若企業能夠有效組織和管理這些知識員工,就能夠在研發、客戶服務、個性化定製、響應速度等方麵獲得優勢,從而轉變為一家知識密集型企業。經過一定時間的成功運作,知識密集型企業將可能過渡到創新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