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閑談16(2 / 3)

他沿著村莊的小徑緩緩前行,路旁的草叢在熱浪中無精打采地低垂著,偶爾傳來幾聲蟬鳴,更添幾分燥熱。走著走著,村莊漸漸被拋在身後,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原野。遠處的樹林在暮色中影影綽綽,像是一群沉默的巨人。

黃昏過後,暮色如同潮水般迅速蔓延開來,將整個世界染成一片蒼茫。士人正欲轉身回村,忽然,一個身影從樹林的方向緩緩走來。那身影在冥色中顯得有些虛幻,卻又一步步逐漸清晰。士人心中微微一驚,下意識地停住了腳步,目光緊緊地盯著來人。

待那人走近,士人看清他的模樣,隻見他身著一襲青衫,麵容略顯蒼白,卻透著一股儒雅之氣。那人走到士人麵前,竟彬彬有禮地作揖行禮,士人亦趕忙回禮。兩人相視片刻,竟有一種莫名的默契,隨後並肩走到一棵老樹下,坐了下來。

士人心中滿是好奇,這荒郊野外,突然出現如此之人,究竟是誰?於是,他率先打破沉默,輕聲問道:“君乃何人?從何而來?”那人微微抬起頭,目光平靜,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清晰:“君勿相驚,仆即蔡中郎也。祠墓雖存,然享祀多缺,又因生時叨居士流,歿後不欲求食於俗輩。以君氣類相投,故敢布下忱,不知明日可否賜一野祭?

士人素有雅量,且對鬼神之事亦抱有幾分敬畏與好奇。聽聞眼前之人自稱蔡中郎,心中雖覺詫異,但並未感到恐懼驚慌。他心中對蔡中郎之事早有耳聞,知曉其在曆史上乃是一位頗有名望的人物,其文學才華與傳奇經曆在世間流傳甚廣。此刻聽聞此人這般言語,不禁來了興致,決定探個究竟。

於是,他微笑著說道:“久仰蔡中郎大名,今日有幸得遇,實乃小生之福。然中郎於漢末之亂世,經曆諸多風雲變幻,小生心中好奇,不知可否請教一二?”那人微微點頭,似乎對士人的反應頗為滿意,便開始講述起漢末之事。

士人起初還聽得津津有味,可漸漸地,他心中便起了疑竇。因為他發現,這人所說的大多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話語,與他平日所讀正史中的記載似乎頗有出入。士人不動聲色,繼續問道:“那中郎生平諸多事跡,想必皆為傳奇,不知君可詳細道來?”那人侃侃而談,可待他說完,士人心中已然明了,他所描述的事跡竟與高則誠《琵琶記》中的情節一模一樣,纖悉曲折,毫無二致。

士人心中暗自思索,這《三國演義》乃是小說,多有虛構演繹之處,而《琵琶記》更是戲曲作品,情節雖動人,卻並非史實。眼前之人,若真是蔡中郎的鬼魂,怎會對自己的生平隻知這些虛構故事?想必這定是個假冒蔡中郎之名,妄圖騙取祭祀之人,或許根本就不是什麼鬼魂,而是一個狡黠之人的惡作劇。

他麵上卻依舊保持著微笑,不動聲色地說道:“餘資斧匱乏,實無以享君,君宜別求有力者。惟餘有一語相囑,自今而後,君似宜求閱《後漢書》《三國誌》及中郎文集,稍稍一觀,於求食之道或更近耳。”

那人一聽,頓時神色一變,那原本平靜的麵容瞬間漲得通紅,赧色從臉頰一直蔓延到耳根,仿佛被人識破了心中的隱秘。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慌亂,身體也不自覺地微微顫抖。

突然,那人猛地一躍而起,原本還算正常的身形瞬間扭曲變形,一股陰森的氣息撲麵而來。他的身體漸漸變得透明,頭發如亂草般飛舞,雙眼閃爍著詭異的綠光,嘴巴咧開,露出一排尖銳的獠牙,雙手也變成了幹枯的爪子。

士人雖早有心理準備,可看到這般恐怖的景象,心中仍不免一驚。但他很快鎮定下來,目光堅定地直視著眼前的“鬼”,心中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被其迷惑。

那“鬼”見士人並未被嚇倒,似乎心有不甘,在空中張牙舞爪地揮舞著爪子,發出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吼聲。然而,士人隻是靜靜地坐在樹下,不為所動。片刻之後,那“鬼”見無法得逞,隻好在一陣陰森的氣息中漸漸消失不見,隻留下士人獨自坐在老樹下,望著那“鬼”消失的方向,陷入沉思。

士人緩緩站起身來,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心中不禁感歎,世間竟有如此之人,為了些許利益,不惜假扮鬼魂,影射那斂財之術,真是可笑至極。他深知,在這世間,人心的貪婪與狡詐往往比真正的鬼魂更加可怕。

他沿著來時的路慢慢往村莊走去,一路上思緒萬千。此次經曆,讓他對人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他更加明白,在麵對種種誘惑與未知時,需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輕易被表象所迷惑。

回到借宿之處,老者見他歸來,關切地詢問他去了何處。士人微微一笑,並未提及遇“鬼”之事,隻是說在野外散步,欣賞了一番夜景。然而,此事卻如一顆石子投入他心中的湖泊,泛起層層漣漪,久久難以平靜。

次日清晨,士人告別老者,繼續踏上旅途。在路過附近的一個小鎮時,他在茶館中歇腳,偶然間聽到旁邊的茶客們在談論著一些奇聞軼事。其中一個茶客神秘兮兮地說道:“聽聞在咱們這陳留之地,近日有靈異之事發生。有人在野外遇到了蔡中郎的鬼魂,那鬼魂還向人討要祭祀呢!”

其他茶客紛紛好奇地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問道:“真有此事?那後來呢?”那個茶客搖了搖頭,說:“具體後來如何,我也不太清楚,隻知道此事傳得沸沸揚揚,大家都在猜測這鬼魂到底是真是假。”

士人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他們的談論,心中暗自好笑。他知道,這傳聞便是因自己昨日的經曆而起,隻是沒想到會傳播得如此之快。他本想站出來說出真相,可又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關於蔡中郎鬼魂的傳聞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在陳留地區迅速擴散開來。從村莊到小鎮,從田間地頭到富貴人家的廳堂,人們都在紛紛議論著此事。

一些人深信不疑,認為這是蔡中郎的鬼魂顯靈,是因為祠墓享祀不足而出來警示世人。於是,他們紛紛前往蔡中郎的祠墓,獻上祭品,祈求保佑。而另一些人則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覺得這可能是有人故意編造的謠言,目的是為了引起恐慌或者謀取私利。

在一個熱鬧的集市上,幾個小販圍坐在一起,一邊整理著自己的貨物,一邊談論著這件事。一個賣菜的小販皺著眉頭說:“我看這事兒不靠譜,哪有那麼多鬼魂顯靈的?說不定是哪個騙子在裝神弄鬼。”旁邊一個賣布的小販卻不以為然地說:“你可別亂說,這蔡中郎在咱這兒可是有名的人物,得罪了鬼魂可沒好果子吃。

這傳聞也引起了當地一位學者的注意。這位學者一生癡迷於研究曆史與民俗,聽聞此事後,覺得其中定有蹊蹺。他決定深入調查此事,探尋背後的真相。

學者首先來到了蔡中郎的祠墓,仔細查看了祠墓的情況。他發現,祠墓雖然有些破舊,但並沒有被嚴重破壞的跡象,也不像是長期缺乏享祀的樣子。接著,他又走訪了周邊的村莊和小鎮,詢問了許多目擊者和聽聞傳聞的人。

在調查過程中,學者發現,關於這鬼魂的描述各不相同。有些人說那鬼魂身形高大,麵容威嚴;而有些人卻說那鬼魂身形消瘦,麵容蒼白。這些矛盾之處讓學者更加堅信,這並非真正的鬼魂顯靈。

經過多日的調查研究,學者終於得出結論:這所謂的蔡中郎鬼魂事件,極有可能是有人故意假冒,利用人們對鬼神的敬畏和對蔡中郎的崇敬,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或許是為了騙取錢財或者引起社會關注。

學者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公布於眾,頓時在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裏。那些曾經深信不疑的人感到十分羞愧,而那些懷疑此事的人則慶幸自己沒有被迷惑。

此事過後,人們對世間的貪婪與狡詐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加懂得在麵對各種奇聞軼事時,要保持理性和懷疑精神,不可盲目相信。而那位士人在聽聞此事的後續發展後,心中也感到一絲欣慰。他希望,通過這次經曆,能讓更多的人看清人性的複雜,不再輕易被虛假的表象所欺騙。

我在官兵部尚書任上時,正值多事之秋,湖北一帶戰事緊急,朝廷征兵前往征伐。我肩負押送征湖北之兵的重任,一路馬不停蹄,風餐露宿。士兵們的腳步聲、馬蹄聲交織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沉重的行軍交響樂,伴隨著我們走過了無數的山川與河流。

行至半途,長時間的奔波讓我的身體漸漸感到極度的勞累,仿佛每一塊肌肉都在發出抗議。於是,我決定在長新店稍作停歇,讓自己和士兵們都能恢複些許體力。踏入旅舍,那股陳舊而又熟悉的氣息撲麵而來,旅舍內略顯昏暗,牆壁上的磚石似乎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目光隨意流轉間,我瞥見牆壁之上題有歸雁詩二首。那兩首詩,就像是兩位久違的佳人,靜靜地佇立在那裏,瞬間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