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長生,出生於新野的富貴之家,身為漢皇後的親屬,可謂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然而,他卻對世俗的榮華富貴毫無興趣,一顆心早早地便係在了那玄奧神秘的道術之上。當聽聞馬鳴生掌握著度世成仙的妙法時,陰長生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尋覓之路,最終得以與馬鳴生相見。
為了求道,陰長生放下了尊貴的身份,甘願在馬鳴生身邊充當奴仆,不辭辛勞地侍奉左右。馬鳴生起初並未傳授他度世之法,隻是每日與他暢談天下大事,一同經營農田事務。歲月悠悠,十餘載光陰轉瞬即逝,一同追隨馬鳴生的十二人都陸續離去,唯有陰長生堅守初心,禮敬之心愈發虔誠。或許是這份執著與堅定打動了馬鳴生,他終於對陰長生說出了那句:“子真能得道矣!”隨後,馬鳴生帶著陰長生進入青城山中,以神奇的法術煮黃土為金,展示仙家手段,並在西麵設立祭壇,將珍貴的《太清神丹經》傳授給他。
陰長生得經後,回到家中精心煉製丹藥。待丹成之後,他服下半劑,卻並未即刻升天。他心懷慈悲,用所煉得的黃金十餘萬斤,廣施天下貧困之人,無論相識與否,皆能得到他的救濟。此後,他便攜妻子遊曆天下,一家人皆壽而不老,在人間度過了三百餘年的奇異時光。最終,在平都山東,陰長生白日升天,完成了他從凡人到仙人的華麗轉身。
陰長生不僅自身求道、證道成功,還不忘將所學傳承後世。他著書九篇,詳細記載了自漢興以來的求仙之事,提及得仙者四十五人,包括他自己共六人,其中二十人屍解,其餘皆白日升天。他深知世間多有不信仙道之人,如同“子不夜行,則安知道上有夜行人?”那些未能得仙的人,又怎會知曉山林間有學道成仙者?他將《太清神丹經》一式三份,分別封藏於嵩高山、太華山、蜀綏山,又將十篇丹經付與弟子,使其世世相傳。此外,他還留下三首詩作,以明其誌,傳其道。
其一曰:“惟餘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漢世,紫艾重紆。予獨好道,而為匹夫。高尚素誌,不仕王侯。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跡蒼霄,乘龍駕浮。青雲乘翼,與我為仇。入火不灼,蹈波不濡。逍遙太極,何慮何憂?傲戲仙都,顧憫群愚。年命之逝,如彼川流。奄忽未幾,泥土為儔。奔馳索死,不肯暫休。”此詩道出了他出身不凡卻誌在求道,不慕王侯,最終超凡入仙,逍遙自在,又悲憫世間凡人追逐生死,忙碌不休的心境。
其二章曰:“予之聖師,體道之真。升降變化,喬鬆為鄰。唯餘同學,十有二人。寒苦求道,曆二十年。中多怠墮,誌行不堅。痛乎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歸賢。身沒幽壤,何時可還?嗟爾將來,勤加精研。忽為流俗,富貴所牽。神道一成,升彼九天。壽同三光,何但億千。”陰長生回憶起聖師的神奇與偉大,感歎一同求道的十二位同學,大多因意誌不堅而中途放棄,他告誡後來者要勤奮鑽研,莫被流俗富貴所迷惑,一旦修成神道,便能升入九天,壽命與日月星辰同輝。
其三章曰:“惟餘束發,少好道德。棄家隨師,東西南北。委放五濁,避世自匿。三十餘年,名山之側。寒不遑衣,饑不暇食。思不敢歸,勞不敢息。奉事聖師,承歡悅色。麵垢足胝,乃見哀識。遂受要訣,恩深不測。妻子延年,鹹享無極。黃白已成,貨財十億。使役鬼神,玉女侍側。今得度世,神丹之力。”此詩詳細敘述了他年少求道的艱辛曆程,離家遠遊,在名山之畔曆經三十餘載的寒苦,侍奉師長,最終感動師長獲授要訣,不僅自己得度世,還使家人受益,擁有神奇的能力,這一切皆得益於神丹的力量。
陰長生在民間的一百七十年間,容顏始終如童子般鮮嫩,他的故事在世間流傳,成為人們口中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傳說。他的求道曆程展現了堅定的信念與不懈的努力,他的證道成功給予人們對長生的憧憬與希望,他的傳道之舉更是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財富,讓那求仙問道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得以延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尋生命的奧秘與超越凡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