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張天師七試趙升(1 / 2)

在古老華夏的曆史長河中,道教以其獨特的哲學思想與神秘的修行法門,源遠流長,影響深遠。而張道陵,作為道教的重要創始人之一,被尊為張天師,其傳奇經曆猶如一顆璀璨星辰,在歲月的天幕上閃耀著神秘而誘人的光芒。

張道陵,字輔漢,生於沛國豐地。他自幼聰慧,飽讀詩書,在太學中潛心鑽研五經,對儒家經典有著深厚的造詣。然而,隨著時光的流轉與閱曆的增長,他的內心卻漸漸湧起一絲迷茫與悵惘。在一個靜謐的夜晚,張道陵仰望著浩瀚星空,不禁喟然長歎:“此無益於年命。”儒家學說雖可修身治國平天下,卻難以觸及生命的根本與靈魂的歸宿——長生之道。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求仙問道之路,矢誌探尋那能超脫生死輪回、延年益壽的神秘法門。

在求道途中,張道陵有幸得聞黃帝九鼎丹法,此乃上古秘傳的煉丹妙術,據說若能成功煉製,便可脫胎換骨、羽化成仙。然而,煉丹所需的藥材皆為世間珍奇,耗費錢帛無數。張道陵家境貧寒,麵對這巨大的經濟壓力,他也曾試圖通過營田牧畜來積攢資財,以實現自己的煉丹夢想。無奈農事與畜牧皆非其所長,辛勤努力之後,收獲寥寥,隻得無奈放棄。

彼時,張道陵聽聞蜀地之人大多淳樸善良,易於教化,且山川秀麗,多名山勝境,實乃修行問道的絕佳之地。於是,他便攜弟子踏上了入蜀之路,最終選定鵠鳴山作為修行之所。鵠鳴山,山幽林密,雲霧繚繞,仿若人間仙境。張道陵於此結廬而居,潛心鑽研道學,日夜苦思冥想,筆耕不輟,著作道書二十四篇。在這靜謐的山中歲月裏,他遠離塵世喧囂,一心精思煉誌,追求著心靈的澄澈與道的真諦。

一日,天空忽現奇異景象。隻見千乘萬騎,簇擁著金車羽蓋,驂龍駕虎,自天而降。光芒閃耀間,數位天人降臨塵世,他們或自稱“柱下史”,或自稱“東海小童”,皆為天庭仙使。這些仙使降臨鵠鳴山,乃是受天命而來,授予張道陵新出正一盟威之道。此道蘊含著天地玄機與修仙要訣,張道陵得此真傳,如獲至寶,日夜研習,勤加修煉。

張道陵不僅自身精研道法,更以慈悲為懷,立誌普濟蒼生。他以所學之道為人治病療疾,往往手到病除,效果神奇。一時間,百姓們奔走相告,對他翕然奉事,尊其為師。隨著聲名遠揚,弟子雲集,戶至數萬。為了便於管理與教化,張道陵設立祭酒之職,讓他們分領弟子,猶如官長治理百姓一般。同時,他製定了一係列條製,要求弟子們根據自身情況,捐獻米、絹、器物、紙筆、樵薪等物品,用於山中的日常開銷與道路修繕等事務。在他的教導與組織下,弟子們齊心協力,積極參與各項事務。他們不僅修複了山中破損的道路,還將這一善舉延伸至山下縣邑。凡有應修之橋道,弟子們便帶領百姓們踴躍參與,斬草除穢,疏通溝渠,不辭辛勞。百姓們雖不知這些善舉皆源自張道陵的倡導與組織,但他們心中皆懷著對上天恩賜的敬畏與感激,盡心盡力地完成每一項任務。

張道陵深知,欲使人心向善,不能僅靠刑罰威懾,更應以廉恥教化。於是,他創立了一種獨特的治病療疾之法。當有百姓身患疾病前來求治時,他便讓患者詳細疏記自己自出生以來所犯之罪,然後親手書寫下來,投入水中,以此與神明共盟約,發誓今後不再犯法,若有違背,願以身死謝罪。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心理學原理。患者在反思自身過錯的過程中,內心會湧起深深的羞愧與自責之情,從而產生強烈的改過自新之念。而且,他們因敬畏天地神明,不敢輕易違背盟約,故而疾病往往也能隨之痊愈。如此一來,百姓們的道德修養日益提升,社會風氣也逐漸變得清正良善。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道陵在修行與濟世救人的過程中,積攢了一定的財物。他以此購買煉丹所需的藥材,精心煉製丹藥。經過無數次的嚐試與磨礪,終於丹成。張道陵服下半劑丹藥後,頓覺神清氣爽,體內真氣流轉,功力大增。令人驚歎的是,他竟能分形化影,同時化作數十人。其居所門前有一水池,張道陵常於池中乘舟嬉戲,而與此同時,諸道士賓客往來於庭院之中,皆可見到他與眾人對談共飲的身影。眾人皆以為是張天師的分身之術,卻不知真陵仍在池中自在逍遙。

張道陵在道教修行與傳承上,有著獨特的理念與安排。他深知,眾人根性不同,所能領悟與修行的法門亦有差異。一日,他對眾人說道:“爾輩多俗態未除,不能棄世,正可得吾行氣、導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數百歲之方耳。其有九鼎大要,唯付王長。而後合有一人從東方來,當得之,此人必以正月七日日中到。”言罷,他詳細描述了此人的長短形狀。眾人皆將信將疑,然天師之言,豈敢置疑。

時光匆匆,轉瞬即逝,至正月七日日中時分,果有一人自東方而來。此人姓趙名升,生於平原之地。相見之下,其形貌竟與張道陵先前所述絲毫不差。眾人皆驚歎不已,而張道陵心中卻早有定數。他深知,趙升乃有仙緣之人,但需曆經考驗,方能真正傳承九鼎丹經這一至高無上的道學要旨。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七試趙升之劇,就此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