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古代奇人異事錄(1 / 2)

在曆史的長河中,諸多奇人異事如星子般閃爍,他們的故事或神秘莫測,或令人稱奇,為古老的歲月增添了一抹奇幻而絢麗的色彩。

一、河上公授道漢文帝

河上公,其姓名如同被雲霧遮掩,無人知曉。漢文帝時期,他於黃河之畔結草為庵,靜居修行。漢文帝對《老子》一書頗為喜愛,不僅自己研讀,還敕令諸王與大臣們誦讀。然而,書中數處疑難,眾人皆無法解惑。彼時,河上公解《老子》經義的名聲遠揚,漢文帝遂遣人帶著疑難前去請教。河上公卻回應:“道尊德貴,不可遙問。”漢文帝於是親臨河上公的草庵,親自問詢。漢文帝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子雖有道,猶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河上公聞之,撫掌而坐,身形冉冉升起,懸於虛空數丈之處,俯仰之間答曰:“餘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漢文帝見此神異,趕忙下車稽首,虔誠而言:“朕以不德,忝統先業,才小任大,憂於不堪。雖治世事而心敬道,直以暗昧,多所不了,唯願道君有以教之。”河上公見其誠心,便授予素書二卷,說道:“熟研之,此經所疑皆了,不事多問矣,勿以示非其人。”言罷,河上公身形漸隱,須臾間,雲霧晦冥,天地相融,不見其蹤。漢文帝對這素書極為珍視,常悉心研讀。後人論及此事,皆以為漢文帝好老子之言,然世間之人難以盡通其義,故而神人特來教授。又恐漢文帝內心對道之信仰未達至誠,故而示以神變之象,此正應了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之說。

二、劉根嵩山顯奇術

劉根,字君安,京兆長安人士。年少時便精通五經,於漢孝成皇帝綏和二年,被舉薦為孝廉,任職郎中。然其誌在求道,遂棄世學道,入嵩高山那崢嶸峻絕的石室之中,此地垂直而下足有五千餘丈。他冬夏不著衣物,身毛長一二尺,容顏卻似四五十歲之人,目深而多須,鬢發皆黃,長約三四寸。每與人對坐,時而會忽然變換著裝,頭戴高冠,身著玄衣,旁人竟難以察覺他何時更換。衡府君曾言,其先祖與劉根同歲。至王莽當權時,頻繁派遣使者前去邀請劉根,劉根皆不肯前往。衡府君又使府掾王珍前去問候起居,劉根不予應答。再令功曹趙公前往山中致以敬意,劉根僅言謝府君,別無他話。後來穎川太守高府君上任,郡中突發大疫,死者過半,太守家中老小亦皆染病。高府君趕忙派遣王珍前去向劉根求取消除疫氣之術。王珍叩頭轉達府君之言,劉根教其在太歲宮氣之上,掘地深三尺,將沙置於其中,再以酒澆沃。太守依言而行,病者悉皆痊愈,疫氣不久便絕跡,此後每逢疫病,依此術皆有效驗。

三、李仲甫隱身奇談

李仲甫,乃豐邑中益裏之人。年少時師從王君學習道術,服用水丹後頗有成效,兼修遁甲之術,能夠步訣隱形。他年逾百歲,然容貌卻愈發年輕。起初,他隱形百日,一年後複現身形,而後便常常隱匿,隻聞其聲,與人交談對答,飲食如常,卻不見其身形。有一書生姓張,欲師從他學習隱形之術。李仲甫言:“卿性褊急,未中教。”然張生求學之心堅定,守之不止,耗費數十萬錢財,以供酒食,卻一無所獲。張生心懷怨恨,竟懷匕首前往。先與李仲甫言語完畢,便依其聲所在之處,騰足而上,拔出匕首,左右刺斫。此時,李仲甫已在床上,笑曰:“天下乃有汝輩愚人,道學未得而欲殺之。我寧得殺耶?我真能死汝,但恕其頑愚,不足問耳。”說罷,使人取一犬來,置於書生前,曰:“視我能殺犬否?”犬剛至,頭已落地,腹已破裂。李仲甫繼而叱責書生曰:“我能使卿如犬行矣。”書生下地叩頭求饒,李仲甫方才作罷,赦免其罪。李仲甫有一相識之人,居處相距五百餘裏,以張羅捕鳥為業。一日,張網捕得一鳥,視之,竟是李仲甫。言語過後,李仲甫別去。當日,他已複歸家中。李仲甫在民間三百餘年,後入西嶽山而去,不複歸來。

四、李意期神符異事

李意期,本是蜀地之人,其蹤跡傳世可見,乃是漢文帝時期之人,無妻無子。若有人欲遠行且速至目的地,李意期便會給予一道符,並以丹書於其兩腋下,如此,千裏之途竟可不盡一日而還。若有人談及四方國土、宮觀市廛,李意期聞所未聞,便會撮土作之,但見盈寸之間,其中萬物皆現,須臾卻又消滅不見。他常行蹤不定,行跡難覓,一年許複又歸來。他乞食所得之物,皆會贈予貧人。於成都角落,築土窟而居,冬夏僅著單衣,飲酒甚少,食脯及棗栗而已。劉玄德欲伐吳,以報關羽之死,派人迎請李意期。李意期至,劉玄德甚為敬重,詢問伐吳吉凶,李意期不答,卻索求紙張,繪作兵馬器仗十數萬,而後一一裂壞之,隻道:“咄!”又畫一大人,掘地埋之,隨後徑還而去。劉備心中不悅,果為吳軍所敗,十餘萬眾僅數百人得還,甲器軍資幾近耗盡。玄德忿怒交加,遂卒於永安宮。李意期少言寡語,人有所問,多不答。蜀人有憂患之事,前往問詢,其吉凶自有常候。隻需觀李意期顏色,若歡悅,則事善;若慘戚,則事惡。後入瑯琊山中,不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