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數十年,蔡經又短暫歸家一次。王遠有書信寄給陳尉,其書字跡疏朗,字體較大卻不甚工整。在此之前,眾人皆不知方平名為遠,因這書信才知曉。陳尉家至今世世保存著王君的手書,並將符傳收藏於小箱之中,成為家族的珍貴傳承,而王遠的傳奇故事,也在世間口口相傳,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神話與向往。
皇初平:金華仙緣與道化傳奇
在古老的丹溪之地,生活著一位名叫皇初平的少年。他年僅十五歲時,家中長輩便安排他去牧羊,從此,他便與那一群羊兒相伴,開始了自己的放牧生涯。
一日,一位道士偶然路過,他一眼便看中了皇初平的良善與恭謹。這道士心懷慈悲,且獨具慧眼,他看出皇初平頗具修仙的慧根,於是便將他帶到了金華山石室之中。這一去,便是四十餘年的時光。在那石室裏,皇初平潛心向道,沉浸於對天地自然、陰陽五行的感悟與修行之中,塵世的家漸漸被他拋諸腦後,思念之情也在歲月的磨礪中幾近消散。
而在世間,皇初平的哥哥皇初起,卻在漫長的歲月裏經曆著無盡的煎熬與尋覓。自從弟弟失蹤後,他從未放棄過尋找。每一年,他都會踏上那尋找弟弟的路途,翻山越嶺,穿梭於各個角落,然而每一次都是失望而歸。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心中的焦慮與思念卻從未減退。
直到那一天,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皇初起在集市中偶然遇到了一位道士。那一刻,他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趕忙上前召喚問道:“我有一弟名叫皇初平,當年因令他牧羊,便失去了蹤跡,至今已四十餘年,我全然不知他是生是死,身在何方,望道君能為我占卜一二,指點迷津。”道士微微抬起頭,目光深邃而平靜,緩緩說道:“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皇,名初平,那必定是你的弟弟無疑。”皇初起聽聞此言,心中大喜過望,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他毫不猶豫地立刻跟隨道士前往金華山,去尋找那失散多年的弟弟。
當兄弟二人終於相見時,那場麵令人動容。四十餘年的分離,讓他們的容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血脈相連的親情卻在瞬間衝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隔閡。他們悲喜交加,淚水奪眶而出,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待情緒稍稍平複後,皇初起才想起弟弟當年所牧之羊,於是問道:“初平,你所牧的羊兒如今在何處?”皇初平微微一笑,用手輕輕一指,說道:“近在山東耳。”皇初起趕忙前往山的東側去查看,然而映入眼簾的卻隻有一片白石,並無羊的蹤影。他滿心疑惑地返回,對初平說道:“山東並無羊啊。”初平卻神色淡然,說道:“羊在那裏,隻是哥哥你肉眼凡胎,看不見罷了。”說罷,初平與初起一同再次前往山東。初平站在那片白石之間,神色莊嚴,突然大喝一聲:“羊起!”刹那間,奇跡發生了。隻見那一塊塊白石紛紛蠕動起來,逐漸變幻形狀,不一會兒,數萬頭羊兒便出現在眼前,它們毛色潔白如雪,叫聲此起彼伏,仿佛是從另一個神秘的世界瞬間降臨。
皇初起被眼前的景象驚得目瞪口呆,他心中明白,弟弟必定是得了仙道,才有如此神奇的能力。於是,他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渴望,問道:“弟獨得仙道如此,吾可學乎?”皇初平看著哥哥,眼中滿是鼓勵與期許,說道:“隻要一心向道,便可得之。”皇初起聽了弟弟的話,心中下定了決心。他毅然決然地拋棄了世間的妻兒老小,選擇留在金華山,跟隨初平學習修仙之道。
從此,兄弟二人便在這金華山中開始了艱苦的修行生涯。他們一同采集山中的鬆脂、茯苓,將其作為修煉的丹藥。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們在山中吐納天地靈氣,修煉身心。時光流轉,五百年的光陰在這深山之中悄然逝去。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他們的修行逐漸有了成果。他們能夠做到坐在立亡,身形如幻影般空靈,行走於日中之時,竟能腳下無影,而他們的容顏也始終保持著童子之色,青春永駐,仿佛時間在他們身上失去了效力。
然而,塵世的牽掛雖已淡薄,卻並未完全斷絕。在某一個時刻,他們心中湧起一股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於是決定一同返回鄉裏。可當他們回到家鄉時,卻發現曾經熟悉的一切都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親族們大多已經離世,曾經熱鬧的家族如今已變得冷冷清清,隻剩下寥寥無幾的後人。麵對這物是人非的景象,他們心中感慨萬千。在世間短暫停留後,他們知道,這裏已不再是他們的歸宿,於是又決定重返金華山。
臨行之前,他們心懷慈悲,將自己所學的修仙之方傳授給了南伯逢。希望這神奇的仙方能夠在世間流傳,讓更多有緣之人有機會踏上修仙之路。之後,皇初平改姓赤氏,號“鬆子”,皇初起號“赤須子”。在他們的影響下,後來又有數十人服用此藥,潛心修行,最終得以成仙。他們的傳奇故事,如同金華山上的清風明月,在世間久久流傳,成為人們心中對仙道向往與追求的永恒象征。
白石先生:塵世逸仙,逍遙長生
在歲月的長河深處,白石先生宛如一顆遺世獨立的星辰,閃耀著獨特而神秘的光芒。他乃是中黃丈人門下的弟子,其身世淵源,可追溯至遙遠的上古時期。當曆史的車輪滾滾前行,至彭祖之時代,白石先生已然在這世間度過了二千餘載悠悠歲月。
與眾多一心追求升天、位列仙班的修行者不同,白石先生有著自己獨特的修仙理念。他不求那高遠天際之上的榮華與尊位,隻求能夠超脫生死輪回,永駐人間,盡情享受這塵世的諸般歡樂。在他心中,人間的煙火氣息、山川美景、人情冷暖,皆是值得留戀與珍視之物。
白石先生所秉持的修行之道,乃是以交接之法為核心要義,而將金液之藥奉為至珍上品。遙想當年,他初涉修仙之途時,家境貧寒,生活清苦,甚至連購置丹藥所需的資費都難以湊齊。然而,他並未因此而氣餒,反而展現出了非凡的堅韌與智慧。他毅然決定投身於農事勞作之中,養羊牧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那十餘載的漫長光陰裏,他節衣縮食,含辛茹苦,點滴積累,終於積攢下了萬金之財。有了這筆財富後,他立刻開始大肆采購各種珍貴的丹藥,悉心服用,期望借此提升自己的修為與境界。
同時,白石先生還有著一個奇特的飲食習慣,那便是常常煮白石以為糧。他於深山之中尋覓那質地純淨、靈氣充盈的白石,將其帶回居所,經過精心烹製後食用。或許正是這白石的神奇功效,滋養著他的身心,使他在歲月的侵蝕下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因他常年居於白石山之中,與白石為伴,時人故而尊稱他為“白石生”。
雖說白石先生修仙有成,擁有著超越常人的能力與境界,但他的生活卻並非與塵世隔絕。他亦如常人一般,食脯飲酒,品味著人間美食的醇厚滋味;亦食穀食,享受著大地所饋贈的五穀雜糧。他的身影時常穿梭於山林之間、市井之中,日行三四百裏,卻不見絲毫疲憊之色。觀其麵容,猶如四十許人,麵色紅潤,精神矍鑠,歲月仿佛在他身上停滯了腳步,未能留下過多的痕跡。
白石先生性好朝拜事神,對天地神靈懷有一顆敬畏之心。他常常不辭辛勞,跋涉於山川之間,前往各處神聖之地朝拜祈福。在那莊嚴肅穆的神壇之前,他虔誠地獻上祭品,默默祈禱,傾訴著自己對神靈的敬仰與感激之情。而在閑暇之時,他又沉醉於道學經典之中,尤其喜愛研讀《幽經》及《太素傳》。那古老而神秘的經文中所蘊含的深邃哲理、修仙要訣,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他的心田,使他對修仙之道的理解與感悟愈發深刻。
一日,彭祖前來拜訪白石先生,兩位長壽之人相見,自是別有一番感慨。彭祖見白石先生修行多年,卻仍未服用升天之藥,心中不禁感到疑惑,於是問道:“君何不服升天之藥?以君之資質與修行,若服此藥,必可早日登天,位列仙班,盡享天庭之榮耀。”白石先生微微搖頭,臉上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緩緩說道:“天上之樂,豈能與人間相比?我所求者,不過是長生不老,能在這人間自由自在地生活罷了。且天庭之上,諸多規矩禮儀,需得時時侍奉至尊,周旋於眾神之間,如此種種,豈不比人間更為辛苦?”彭祖聽了白石先生的話,心中若有所悟,不禁對他的豁達與通透深感欽佩。
白石先生的這種超脫與自在,使他在當時備受世人矚目與敬仰。人們皆稱他為“隱遁仙人”,此稱號可謂恰如其分。他既擁有超凡入聖的修仙之能,卻又不汲汲於升天為仙官,追求那虛無縹緲的天庭尊位;他如同塵世中的一位隱士,雖身懷絕世之才,卻不求聞達於諸侯,隻願在這人間默默修行,逍遙度日。他的存在,仿佛是對傳統修仙觀念的一種挑戰與顛覆,讓人們看到了修仙之路的另一種可能——不必執著於升天,在人間亦能成就長生,盡享歡樂。
在白石山的悠悠歲月裏,白石先生以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修仙理念,成為了當地乃至更為廣泛地域內人們心中的傳奇。他的故事口口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對長生與自由的向往與追求。無論是那養羊牧豬、艱苦創業以購丹藥的堅韌,還是那煮白石為糧、食脯飲酒的灑脫,亦或是那朝拜事神、研讀經典的虔誠,皆成為了人們傳頌的佳話,為這塵世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