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問孔子:“你可曾得道?”孔子答曰:“尋求了二十七年仍未得。”老子說:“若道可奉獻於人,人們定會將其獻給君主;若道可進獻給人,人們定會將其進獻給親人;若道可告知他人,人們定會告知兄弟;若道可傳於人,人們定會傳給子孫。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隻因心中無主,道便無法留存。”孔子說:“我研習《詩》《書》《禮》《樂》《易》《春秋》,誦讀先王之道,闡明周召之功績,以此求見七十餘位君主,卻皆未被任用,世人實在難以說服啊。”老子說:“六藝不過是先王留下的陳跡,豈是其根本所在?如今你所修習的,皆是這些陳跡。腳印是腳踩出來的,腳印難道就是腳本身嗎?”
孔子歸來,三日不語。子貢心中詫異,詢問緣由。孔子說:“我見過有人心思如飛鳥般靈動,我便整飾心意,如張弓搭箭般應對,未曾失手;有人心思似麋鹿般敏捷,我便整飾心意,如縱犬追逐般對待,總能擒獲;有人心思像淵魚般深沉,我便整飾心意,如投鉤垂釣般施為,每每得手。然而麵對如神龍般的老子,他乘雲氣,遊太清,我無法追逐。今日見到老子,他就如同那神龍,令我張口結舌,不能合攏,舌頭伸出而不能縮回,心神錯亂,不知如何自處。”
陽子拜見老子,老子告誡他:“虎豹因身上斑紋,猿猱因身手敏捷,所以招致射殺。”陽子問道:“請問明王如何治理天下?”老子說:“明王治理天下,功績蓋世卻仿若並非自己所為,教化澤被萬物而使百姓不依賴,有盛德卻不居其名,位居高深莫測之境而遨遊於虛無之中。”
老子將西行出關,欲升於昆侖。關令尹喜觀測風氣,預知將有神人來臨,於是清掃道路四十裏,見到老子後便知曉正是此人。老子在中原,未曾有所傳授,知曉尹喜命中應得大道,便在關中停留。老子有一雇工徐甲,年少時便受雇於老子,約定每日工錢百錢,累計拖欠徐甲七百二十萬錢。徐甲見老子出關遠遊,急忙索要工錢卻未能如願,於是請人寫狀詞,前往關令處控告老子。而寫狀詞之人,亦不知徐甲已追隨老子二百餘年。隻因計算徐甲應得工錢甚多,便許諾將女兒嫁給他。徐甲見有美女,欣喜不已,於是將狀詞呈遞給尹喜。尹喜得狀大驚,趕忙拜見老子。老子問徐甲:“你早該死了,我昔日雇傭你,因官職卑微家境貧寒,無有差使,所以給你‘太玄清生符’,你方能活到今日,你為何要控告我?我告訴你,到安息國,自當以黃金計算工錢還你,你為何如此不能忍耐?”於是讓徐甲張口向地,那“太玄真符”立即從口中飛出落於地上,丹書文字如新,而徐甲瞬間化為一堆枯骨。尹喜知曉老子是神人,能使徐甲複生,於是為徐甲叩頭求情,請求為老子出錢償還工錢。老子再次投出太玄符,徐甲即刻複活。尹喜當即拿出二百萬錢給徐甲,打發他離去,自己則執弟子之禮,老子將長生之事詳細傳授於他。尹喜又請教誡,老子對其講述五千言,尹喜退下後記錄成書,名為《道德經》。尹喜踐行其道,亦得成仙。
漢朝竇太後信奉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竇氏眾人,皆不得不誦讀老子之書,誦讀後皆大有獲益。故而在文景之世,天下安寧祥和,竇氏家族三代保有榮華富貴。太子太傅疏廣父子,深刻領悟老子之意,知曉功成身退之理,同日棄官歸鄉,散發錢財,布施恩惠,保全自身清貴。諸多隱士遵行老子之術,皆於外在舍棄榮華,於內在修養身心,在亂世之中亦未遭受顛沛流離之苦。老子思想之洪源,如長流潤澤大地,影響深遠。豈不是如乾坤所定,堪稱萬世之師表?故而莊周等道家之徒,皆以老子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