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老子(1 / 2)

在曆史的長河中,老子宛如一顆璀璨而神秘的星辰,其生平與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老子,名重耳,字伯陽,誕生於楚國苦縣曲仁裏。關於他的出世,傳說紛紜。其母因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孕過程神奇,卻仍以李為姓。一種說法稱老子先天地而生,是天之精魄、神靈之屬;還有傳言說他在母腹中長達七十二年才呱呱墜地,且生時自母親左腋而出,生來便白發蒼蒼,故而被稱為“老子”。也有觀點認為,老子之母無夫,老子隨母姓;更有奇聞稱其母於李樹下產子,老子落地即能言語,手指李樹,示意以此為姓。甚至有傳說他在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成金闕帝君,在伏羲、神農、祝融、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夏禹、殷湯、文王等不同時期,分別以鬱華子、九靈老子、廣壽子、廣成子、赤精子、祿圖子、務成子、尹壽子、真行子、錫則子、文邑先生等不同身份出現,在越國他是範蠡,在齊國化身鴟夷子,在吳國又成了陶朱公。然而,這些說法多見於各類雜書,並未見於正統神仙經典,可信度存疑。

葛洪曾有論述,他認為若老子是天之精神,理應世世皆現。但自伏羲以來直至三代,各時期皆有聞名的道術之士,何必認定就是同一老子呢?這不過是後世晚學之徒好奇尚異,妄圖推崇老子而編造的言論。實際上,老子應是得道極為精深之人,並非異類。據《史記》記載,老子之子名宗,在魏國為將軍,立下戰功,被封於段地。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的玄孫瑕,皆在漢朝為官。瑕之子解,擔任膠西王太傅,其家族居於齊地。由此可見,老子本就是凡人,隻是見識淺薄的道士為使老子顯得神異,好讓後代學者追隨,卻不知這樣反而讓人們對長生之學產生懷疑。為何如此?若說老子是得道之人,人們定會奮力追慕;若將其描繪成神靈異類,那長生之道便仿若遙不可及,不可學了。

亦有傳聞說老子欲西出函穀關,關令尹喜察覺其非尋常之人,便向他問道。老子驚訝之餘吐舌,故而有了“老聃”之號,此說實則不然。依據《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老子在入關之前,早已名聃。老子多次更改名字,並非僅有老聃這一個稱呼。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九宮》《三五經》及《元辰經》提到:人生會遭遇各種厄會,每逢此時,若能更換名字以順應元氣變化,便可延年消災。現今的有道之士,也多有這樣的做法。老子在周朝生活了三百餘年,在這漫長歲月裏,厄會定然不少,所以名字稍多些罷了。若要確定老子的真實本末,應以史書實錄為主要依據,同時參照老仙經秘文,相互參詳審視,其他世俗傳說,大多虛妄不實。

依《西升中胎》《複命苞》《珠韜玉機》《金篇內經》所述,老子麵容黃白色,眉毛細長,額頭寬闊,耳朵長大,眼睛大而牙齒稀疏,口方唇厚;額頭有三五紋理,日角與月懸之象;鼻梁純骨且雙柱,耳朵有三漏門;腳踏二五之數,手掌紋理呈十文之象。在周文王時,老子擔任守藏史,至武王時則為柱下史。當時世人見他長壽,故而稱其為“老子”。有些人天生便有通神遠見之能,所稟受之氣不同於常人,可成為道之主宰,能得天神相助,眾仙追隨。老子所傳出的度世之法,包括九丹八石、金醴金液;還有存玄素守一、思神曆藏、行氣煉形、消災辟惡、治鬼養性、絕穀變化、厭勝教戒、役使鬼魅等法,總計九百三十卷,符書七十卷,這些皆記載於《老子·本起》中篇,並有詳細目錄。不在此數目的,皆是後世道士私自添加,並非真文。老子性情恬淡無欲,一心專注於長生之道。他在周朝雖停留許久,卻未升遷名位,隻因他欲和光同塵,內心順應自然,待道成之後方才離去,實乃仙人也。

孔子曾前往向老子問禮,先派子貢前去探察。子貢見到老子,老子告知他:“你之師名為丘,跟隨我三年,而後才可教導於他。”孔子見到老子後,老子告誡道:“優秀的商人深藏財貨,仿若一無所有;君子品德高尚,卻似愚笨之人。去除你身上的驕氣、過多的欲望與雜亂的誌向,這些於你無益。”孔子讀書時,老子見而問之:“讀的是什麼書?”孔子答曰:“《易》。聖人亦讀此書。”老子說:“聖人讀它無妨。你為何要讀?其要義為何?”孔子道:“要義在於仁義。”老子說:“蚊虻叮咬皮膚,使人整夜難眠。如今仁義之說令人心煩意亂,危害極大。天鵝無需每日沐浴便自然潔白,烏鴉不必每日染色亦自然漆黑。天本就高,地本就厚,日月自然明亮,星辰本就排列有序,草木本就各有其類。你若修道而行,可達至善之境,又何須仁義?這豈不是如係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你這是擾亂人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