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的曆史長河中,清和真人尹誌平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出生的奇異征兆,到對道教的矢誌不渝追求,再到弘道濟世的偉大功績,無不讓人歎為觀止。
師姓尹氏,諱誌平,字大和。其遠祖居住於滄州,在前宋時期,有在萊州為官者,而後便在此地安家落戶。尹氏家族底蘊深厚,顯高祖妣育有七子,這七子皆登進士第,其中五人官至郡守,可謂榮耀非凡。然而,隨著時光的流轉,大父公直與考弘誼,皆秉持著隱德不耀的品性,過著低調的生活。
就在大定九年己醜正月二十日,一個非凡的生命誕生了。當晚,尹誌平的母親正在熟睡之中,卻忽然夢到儀衛異常,一群身著盛服之人魚貫而入,這奇異的夢境令她神思愕然,遂從夢中驚醒。而就在此時,尹誌平已然呱呱墜地。與此同時,裏人驚見尹氏宅火光衝天,紛紛奔往相救,待眾人趕到時,卻隻見光照庭宇,方知原來是尹家喜得貴子。眾人皆感歎道:“是家陰德動天,他日必為異人。”
尹誌平自小就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聰慧穎悟。僅僅三歲,他便已善記事,記憶力超群。五歲入小學,每日能誦讀千餘言,且對於書中所蘊含的道理,能有玄奧的理解。在髫齡之日,他的舉止就異於尋常孩童。一次,因參與祀事,他竟對生死之理陷入了深深的探究之中,整個人沉浸在杳然遐想裏,以至於忘卻了周圍的一切。
十四歲時,尹誌平邂逅了丹陽宗師,頓時被道教的深邃與神秘所吸引,當即產生了入道的強烈渴望。然而,他的父親卻對此表示為難,極力阻攔。但尹誌平心意已決,竟偷偷離家,踏上了求道之路。十九歲那年,父親再次將他迫令還家,並對他加以禁錮,可他對道教的執著追求讓他不顧一切,再三逃出,最終父親無奈,隻能任其追隨本心。他來到武官靈虛觀長生宗師席下,虔誠地執弟子禮,從此正式開啟了自己的修道生涯。
尹誌平初入道門,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毅力與定力。他常獨坐樹下達旦,沉浸在對道的感悟與思索之中。或在某一靜謐的夜晚,於靜中忽見長生飄然而來,斷其首,剖其心,複置之,這一驚心動魄的景象卻讓他覺而大有所悟,仿佛在這奇幻的經曆中,對道的真諦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會。此後,他前往福山縣的庵中居住,在那裏,他心懷慈悲,數年如一日地惠濟貧困者,其德行深受眾人敬仰與感恩。
明昌初,尹誌平聽聞長春宗師回到棲霞,心中滿是敬仰與向往,遂前往侍奉左右。長春宗師慧眼識珠,對尹誌平格外器異,在傳道授業之時,對他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而玉陽王宗師也對他青睞有加,屢屢與他握手談道,並授以珍貴的口訣。他還師從太古郝宗師研習《易》學,所習得的皆是世間罕聞的精妙學問。自此,尹誌平的道業日益隆盛,聲名遠揚,四方學者聽聞他的德行與學識,紛紛慕名而來,翕然宗之。
當時,濰州龍虎完顏氏,向來以豪倨著稱。然而,當他聽聞尹誌平的道德風範後,不禁心生仰慕,遂施囿地創玉清觀,以供奉尹誌平。在玉清觀的數載時光裏,尹誌平堅守清修之道,那些姬侍供奉者,竟從未識得他的麵目,也未曾知曉他的姓字,其操守之嚴謹,令人欽佩不已。
興定己卯歲冬,大元太祖聖武皇帝自西域遣便宜劉仲祿前來征長春宗師。劉仲祿抵達益都後,會晤真常李公,李公言:“長春今居東萊,非先見尹公必不能成此盛事。”於是,劉仲祿來到濰陽,於玉清觀拜謁尹誌平。當他見到尹誌平時,隻見其神采奕奕且威嚴莊重,不禁心生畏敬,原本的從容淡定瞬間消失不見。待談及詔旨之事,尹誌平大喜道:“將以斯道覺斯民,今其時矣。”言罷,便欣然偕同劉仲祿前往萊州昊天觀覲見長春宗師。此前,金宋兩國的聘命紛紛而至,長春宗師皆未應允。而此次,長春宗師與尹誌平商議之後,毅然決定北上。當時,隨行之人共有十八位,皆是德高望重之輩,而尹誌平則被眾人推舉為領袖。自庚辰春踏上旅途,至癸未秋回轅,這四載的長途跋涉,可謂備嚐艱阻。他們一路西行,最終在西印度見到了太祖,奏對之時,所言皆合聖意。歸途中,行至雲中,長春宗師聽聞山東大亂,且天兵又南下,心中憂慮,對尹誌平說道:“彼方生靈,命懸砧鼎,非汝莫能救!”於是,派遣尹誌平前往招慰。尹誌平所到之處,百姓聽聞他的到來,皆欣然歸附,因他而得以保全性命之人不計其數。
甲申歲,敕令長春宗師住太極宮,即如今的長春宮。尹誌平在長春宗師席下,堪稱最為入室的弟子,四方前來尊禮之人如雲集般眾多。然而,尹誌平卻謙遜地說道:“我無功德,敢與享此供奉乎?”言罷,毅然辭謝,退居德興之龍陽觀。在龍陽觀,他屢承長春宗師的手澤,長春宗師以托重之意示之,並賜予他清和子的道號。待到長春宗師羽化登仙,尹誌平方才隱居於上穀之煙霞觀。他本欲絕跡遠遁,徹底遠離塵世的紛擾,可眾門徒以主教之事苦苦敦請,盛情難卻之下,他勉力從之,重返長春宮以嗣玄教。自此之後,他的門徒日益增多,從四方前來奉獻輦幣樂貢之人,每日都充塞庭戶。
壬辰春,太宗英文皇帝南征歸來。尹誌平前往順天迎見,太宗對他慰問甚厚,還令中宮代祀香於長春宮,賜予的賞賜極為優厚。癸巳夏,尹誌平遊曆母閭山,太玄觀的李虛玄對眾人說道:“去年院中青氣氤氳者累日,占者以為當有異人至,今師來既驗矣。”他在白霫之間演化道義,其道緣真跡在《北遊錄》中皆有詳盡記載。至甲午春南歸,行至玉田時,眾人見他歸來,滿心歡喜,紛紛挽留他在此地停留數日。一日,日已晡時,尹誌平卻遽促駕兼夜行五六十裏,最後舍於豐草之中,眾人皆不明所以。後來回到宮中,方才知曉在玉田時,有數十寇匪欲劫掠他們,一直追至大合甸,因未能追上而返回。從者們相互慶賀道:“非師,奈我輩何?”同年夏,聽聞朝廷遣官撫綏關輔,恰逢無欲李公從衛地來到燕地,前往處順堂致祭。尹誌平遂命其入關招集道侶,興複終南劉蔣之祖庭。秋,中宮遣使前來勞問,並賜予道經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