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真常真人李誌常:玄門高道的傳奇一生(1 / 2)

真常真人,師族李氏,諱誌常,字浩然。其先洺州永年人,家族在曆史的長河中經曆了多次遷徙。宋季為避戰亂,先遷至濮之範陽,不久後又徙居開之觀城,並在此著藉。其高祖皓、曾祖昌、祖明、父蔓,皆秉持隱德,不事張揚,卻因品德高尚而深受鄉裏敬重。

母聶氏夜夢異人授之玉兒,而後便生下了李誌常。他出生於明昌四年癸醜正月二十日,似乎從出生起便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色彩。然而,命運的波瀾早早地向他襲來,六歲時,父母雙亡,他隻能寄養在伯父濟川家。濟川諱蒙,是個在賦義兩科中屢有佳績的舉子,雖未能進士及第,但對李誌常的成長寄予厚望。他見李誌常聰穎過人,一心想要栽培他,期望他能實現自己未竟的理想。但李誌常卻對功名利祿毫無興趣,他內心深處向往著恬淡寧靜的道家生活,常常默默向蒼天祈禱,渴望早日得遇異師勝友,以遂自己的心願。

十九歲時,伯父商議為他成婚,李誌常聞之,不禁歎道:“我誌在學道,如今尚未入門,若被愛欲纏縛,那聖賢超脫塵世的事業將難以成就。”不久之後,他毅然決然地背起書卷,手持竹杖,踏上了雲遊之路。他先是隱居於東萊之牢山,在那裏,他沉浸於山水之間,感悟自然之道,試圖探尋道家的真諦。後又前往天柱山之仙人宮。仙人宮的主人湯陰李先生,是一位頗具慧眼之人。他見李誌常儀表堂堂、氣宇不凡,心中已知其非尋常之人。在一個冬夜,兩人談道論法,當談及日常修行與感悟時,李誌常的見解令李先生大為讚賞。事後,李先生對其徒眾感慨道:“我在道中三十年,與眾多老師宿德談論,能如這年輕人般精當的,實在少見。”臨別之際,李先生告知李誌常:“君乃玄門大器,此地山庵荒僻,非君久留之所。海上昔日祖師降臨,異人輩出,如今長春真人尚在,你宜前往追隨。他日成就,不可限量。”李誌常次日便踏上行程,前往即墨之東山。

彼時正值貞佑喪亂,社會動蕩不安,土寇蜂擁而起。東山有窟室可容納數百人,眾人在寇亂來臨時便躲入其中。李誌常因後至,被眾人拒之窟外,不幸被寇所獲。土寇逼問窟室所在,對他施以殘酷的箠楚之刑,李誌常幾近昏厥,卻始終堅守秘密,不肯吐露半字。土寇退去後,窟中的眾人出來,環繞著他哭泣謝罪:“吾儕數百口性命,懸於公之一言,而公能忘卻不納之怨,以死相救,此等大義遠超常人。”此後,眾人紛紛爭著為他提供給養,使他得以生活優渥。這段經曆,也成為當地父老口中傳頌至今的佳話。

歲在戊寅夏六月,李誌常聽聞長春宗師自登居萊,立刻整理行裝前往拜謁。長春真人一見李誌常,便覺其器宇不凡,對他格外器重,待之異於常人。李誌常在承教之後,更是自我砥礪,勤奮修行。在經曆兵革戰亂、死生憂患的艱難時刻,他始終堅守本心,毫不動搖。山東東路轉運使田琢對他頗為賞識,欽佩其高尚的品行。此前在即墨時,其主帥黃摑副統也曾向他谘詢籌畫,依靠他的智慧保完一城。田琢因此書邀李誌常至益都,以賓禮相待。己卯夏六月,益都副帥張林叛金歸宋。冬十二月,太祖聖武皇帝遣便宜劉仲祿齎詔備禮,起長春宗師於東萊。李誌常敏銳地察覺到此事機,深知張林新降之地局勢不穩,若不事先疏通,長春真人北行必受阻滯。於是,他前往遊說張林:“長春師乃天人也,今三使征聘,毅然北行。舍近道而取遠途,其救世之心昭然若揭。相君若能為其助力,非但一方受賜,實乃四海生靈之福。”張林聞言大悅,下令所經之地,派兵護送長春真人一行。

庚辰春正月,長春真人命駕啟程,李誌常作為隨行的十八人之一,踏上了西去的征程。二月,他們抵達燕地,次年春繼續北上,秋七月至阿不罕山,此地距漢地僅萬裏之遙。山中居住著千家漢人,他們聽聞長春真人到來,紛紛羅拜於道旁,視之為稀世之遇,皆請求在此立觀,並推選李誌常為主持之人。長春真人於座上指著李誌常對眾人說道:“此子通明中正,學問淵博,今為汝等留於此地,務必善待。”並賜號真常子,預先為道觀題名為棲霞。長春真人繼續西行後,李誌常率眾全力興作道觀,在短時間內便使其落成。又創立長春、玉華二會,此二會傳承至今,從未間斷。癸未夏五月,長春真人自西域歸來,在棲霞觀休憩。一日,齋客雲集,長春真人手持弓弦,默默無言地授予李誌常,李誌常亦心領神會,接過弓弦佩於身側,並作詩以謝。長春真人但笑而不語,眾人皆明白,阿不罕山的留駐與弓弦的授予,實乃長春真人有付囑之意。

秋七月,眾人行至下水,此時殘暑仍盛,長春真人於官舍門樓納涼,喚李誌常前來,教誨道:“真師難逢,得道者難遇,即便相遇亦難識別。守道之人,雖具人形,卻能行天之道,以六骸為寓所,而心淵深莫測。忘饑渴而常保安寧,至靜而遺形骸,獨遊於無極之妙境。此語你當銘記,以待日後自悟。”李誌常拜謝後,趁機問道:“昔日避地山東,遭寇拷打,恍惚間墮入窈冥,烈日當空卻目無所見,幽明相隔。這歸根複命之理究竟如何?”長春真人答道:“人之生死猶如晝夜交替,乃幻相相因之道,究其根本,則一無所有。當你疑念未起之時,體悟死生,便知與晝夜毫無幹涉。此時天光湛澄,仿若太虛之無際。言語文字難以盡述其理,此即你疑心靜盡之地。”李誌常再次拜謝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