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清和真人尹誌平傳(2 / 2)

乙未春,沁州牧杜德康邀請尹誌平主持黃籙醮事。尹誌平由雲、應南下,所到之處,原野道路之上,每日都有千萬計的百姓望塵迎拜。那些願納宮觀為門弟子之人,如前高之玉虛,崞縣之神清,定襄之重陽,平遙之興國等宮觀,皆請尹誌平為主持。待到舉行醮事之時,當地久旱且有風,而在醮事進行的三晝宵期間,尹誌平所在之處燈燭恬然,而其他地方依舊狂風不止。杜德康遂將州之神霄宮獻出,以尊奉尹誌平。尹誌平卻將玄化大行之功歸功於重陽祖師,自己則一心留意於終南祖庭的複興。冬,京兆總管田德燦遣官偕同無欲李公馳疏來請,此請正合尹誌平之意。丙申春正月,尹誌平抵達終南,開始規度兆域。當初,重陽祖師修道於劉蔣村,待功成之後,火其庵而東,留下貽詩有“後人複修”之語。先大定間,丹陽、長春二宗師已曾建立宮觀,可惜值天興劫火,焚毀殆盡。如今尹誌平繼往開來,亦有繼祖來修之什。於是,他帶領眾人剪蕪平丘,築垣架屋,開始了終南祖庭的草創工作。對於樓觀宗聖宮、終南之太平、炭穀之太一、驪山之華清、太華之雲台諸宮遺址,他皆精心挑選四方緣重耆德之人,交付他們興複之責。當時陝右剛剛平定,遺民尚未安居樂業,道眾獲取食物也極為艱難,尹誌平便以道德罪福之報撫慰眾人,讓他們堅定信念,堅守道義。

是年夏,尹誌平受命挑選戒行精嚴之士,前往禾林住持,為國祈福。秋,中書楊惟中召他還燕,在道經太行山間時,群盜聽聞他的到來,紛紛羅拜受教,而後皆改過自新,成為良民。戊戌春,尹誌平忽感歲月不饒人,歎道:“吾老矣,久厭勞事。”於是在正月上日會四方耆宿,將法嗣傳於真常李公,讓其主教席。隨後,他在長春西院及五華、大房增葺道院,以為自己的佚老之所。庚子冬,京兆太傅移剌寶儉、總管田德燦請尹誌平主持重陽祖師葬事,尹誌平欣然前往。雖冒寒跋涉,他卻毫無怨言,常言:“吾以報祖師恩耳!”當時秦地大旱,而尹誌平剛一抵達,便天降瑞雪,他遂大闡葬禮。直至明年辛醜正月二十五日,葬禮圓滿完成。當時盛行興造之事,且經理會葬之人眾多,有道俗常數千人參與其中,期間物議恟恟不安,幸賴尹誌平道德威重,鎮伏邪氣,方能使葬禮順利完工,功成圓滿。此後,尹誌平常與老師宿德往來於樓觀諸宮,逍遙自在,以揚玄化,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道教的魅力與深邃。

是歲冬十月,尹誌平仙仗還燕山,居於五華、大房之間。他的德行與威望,讓遠近的達官士庶皆仰之如景星丹鳳,對他充滿了敬仰與尊崇。乙巳春,尹誌平命潘衝和主領河東永樂純陽宮之法席,以致力於宮觀的建立與發展。不久之後,中宮遣近侍賜黃金冠服,並敕有司衛護。他還令門人增飾濰陽之玉清觀,在眾人的努力下,不數載,玉清觀便煥然一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至辛亥二月五日,尹誌平對侍者說道:“我常便房山之幽邃,故居之。今為我灑掃殿宇,以備長生升仙之齋。”翌日,他焚香禮聖畢,對眾曰:“吾將逝矣。”眾人大驚失色,驚愕不已,尹誌平卻嘿不應,隻是叮囑葬事切勿鋪張。此後,他便不再進食,僅飲水歠茶,危坐談道,語音雄暢如平日。是夜,他正衣冠,曲肱而逝,享年八十有三。門眾聞之,悲痛欲絕,毀哭之聲不絕於耳,仿若喪考妣。當時,室內滿是馨香之氣,遠近之人聽聞他的仙逝,紛紛奔走賻賵,前來吊唁之人絡繹如市,足見眾人對他的敬重與緬懷。

起初,尹誌平遺言葬於大房,然而嗣教真常李君考慮到大房去京師稍遠,登涉艱難,遂輦柩葬於五華,並構堂曰“複真”,以供奉香火,讓後人能永遠緬懷他的功績與德行。尹誌平平日著述頗豐,其著作集名曰《葆光集》,流傳於世,為後人研究道教文化以及他的思想理念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中統二年秋九月,璽書追贈他“清和妙道廣化真人”號,這一殊榮,乃是對他一生弘道濟世功績的高度肯定與讚譽。尹誌平的一生,不僅為道教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更是以其高尚的品德與偉大的情懷,成為後世敬仰的楷模,他的事跡將永遠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道德與精神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