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醜春正月,善慶會諸路師德,葬祖師於白雲殿。時關輔甫綏,民稀土曠,門下道流共念祖師開化之德,競來入關,營佃方所,為之羽翼。在善慶的帶領下,道教在當地迅速發展,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東連海岱,西徹鞏洮,南際江淮,北通沙漠,往還道俗,奉香送供者,絡繹不絕。與李宮作務之眾,恒不下數千人,賴善慶道德高厚,管理有方。每至朔望,善慶必設齋集眾,教以修身養性為功,立觀度人為行,及諭以罪福之理,俾各從所便,故得循規蹈矩,教門寧謐。不十載間,雄官傑觀,星羅雲布於三秦之分矣,道教在三秦大地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之景象,其祖庭製度,亦為海內琳宮之冠,成為各地道觀效仿之典範。
善慶以甘河祖師遇真之地,建遇仙宮以彰靈跡,使後人能銘記祖師悟道之聖地,傳承其精神。又於西虢磻溪長春煉化之所,分命門人千指創長春成道宮,以報教育之德,感恩長春宗師的教誨與引領。夾穀先鋒使於祖庭作功德主,建虛皇壇,殿以甲辰上元日請善慶設羅天大醮,薦悼海內亡魂。值此落成之際,皇子闊端大王開府西涼,遣使趙崇簡就宮修金籙醮七晝宵,方降聖之際,北東二方真文無火自化。使回啟其靈異,王特降璽書護持玄教,仍增以“重陽萬壽宮”額,賜與醮五師以真人號(謂善慶與宋披雲、薛太霞、綦白雲、李無欲也)。夏五月,聖旨遣近使裴天民詣宮,行降禦香,特加優遇,善慶及其所主持之道教宮觀,備受朝廷尊崇與禮遇,道教在當時的社會地位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丙午秋,鞏昌總帥汪德臣欲請善慶作醮,薦父靈儀。慮其不能動,啟於王府,以汪侯開國大臣,遂命丞相完顏鳳哥敬詣終南禮請,善慶即應之。鞏昌地接西羌,居民但習浮屠之教,善慶以無為清靜、正心誠意之道化之,耐心傳教,悉心引導,終使當地風俗為之一變,更多人開始接受道教思想,信道者日益增多,道教在鞏昌地區得以生根發芽。冬,善慶演教秦亭,應緣接物之跡,秦士有《西州錄》記載其事跡,善慶之弘道曆程與德行風範,被後人傳頌與銘記。
丁未春,善慶還宮。秋八月,皇太後賜以冠服,仍頒寶誥,敕守臣外護玄化,無令擾瀆,善慶受皇家恩寵,其在道教界的地位愈發穩固,也為道教的發展贏得了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庚戌夏六月,通明閣告成,善慶拽杖逍遙其下曰:“吾焚修祖庭,經營是閣僅十年,今始見成就,豈徒以誇其壯麗為哉?蓋常人之情,見其嚴飾乎外者,而儼敬之心油然而生乎內。夫上達之士,以清靜無事、絕慮修身者,固不在是。其於弘教度人,此象設崇構之緣,亦不可偏廢。教之所以崇,道之所以尊也。” 善慶深知道觀建築對於弘道之重要意義,既注重內在的修行與教義傳播,亦重視外在的道觀建設與形象塑造,使道教在形式與內涵上皆得以彰顯與傳承。
冬十月三日,善慶沐浴更衣,正襟危坐,召眾於前,囑以修進之語,日方卓午,留頌而逝於眾妙堂,春秋八十有五。其臨終之際,神態安詳,從容自在,盡顯一代高道之風範。醮祭九日,顏采如生,遠近道俗,執紼奉賻者數萬人,眾人皆悲痛萬分,以各自的方式緬懷這位偉大的真人。善慶葬於宮之仙蛻園,附玉蟾、靈陽二師之側,其弟子將其度人暢道詩詞整理成集,名曰《洪鍾集》,刊行於世,以供後人研習與敬仰。故翰林待製孟攀鱗作文,率長安士人特來祖庭致祭,河南轉運使楊奐為作道行碑,以銘記善慶之功績與德行。至元戊寅歲,於白雲殿後建思真堂,設像以事香火,後人以各種方式紀念善慶,使其精神與道業得以傳承不息,永遠流傳於世間,成為道教發展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激勵著後世修道者不斷追求道之真諦,弘道濟世,為道教的傳承與發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