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姓呂氏,諱道安,世為寧海巨族。自其出生,便有祥瑞之兆。幼年之時,先生便聰穎過人,悟性極高,對世間萬物有著超乎常人的理解。他誌慕玄風,心懷高遠,那仙姿道骨仿佛是與生俱來,天生便與道有緣。
先生在家中事父母至孝,其孝行聞名於鄉裏,眾人皆對其稱讚有加。年僅三十二歲,雙親俱喪,先生盡行葬祭之禮,悲痛之餘,慨然捐俗入道。他深知塵世浮華如夢,唯有求道方能尋得內心的寧靜與解脫。
是時,馬譚丘劉四師於終南守墳,先生隻身西來,納拜於丹陽宗師。丹陽宗師與先生同裏閈,熟知其門第清潔,品行端正,遂令其服勤左右。先生得此機遇,自是倍加珍惜,日夜熏陶於道學之中,虛心求教,不敢有絲毫懈怠。
經過長久的修行與領悟,先生終於能了悟道妙。他的心境愈發澄澈,對道的理解也日益深刻。
大定庚子歲,丹陽命先生充祖庭庵主,撫育道眾。當時,靈陽李君在世,先生亦從其處多得啟發。在與諸位同道的交流切磋中,他的修行日益精進。
丙午年,長春宗師自龍門來居祖庭。在這數載之間,先生每日親聆玄訓,於道中種種疑惑皆得以釋然,再無任何障礙。長春宗師的教誨如明燈照亮他前行的道路,讓他在求道之路上越走越穩。
明昌辛亥年,長春仙仗亦東歸。先生修身以敬,對待自身的修行嚴謹認真,不敢有絲毫馬虎;蒞眾以寬,對待道眾寬容慈愛,以身作則,引領眾人一心向道。道風不減師真在日,祖庭之中,道氣充盈,一片祥和。
乙卯年,朝省下令罷無敕額庵院悉役於官,祖庭亦在其中。一時間,祖庭門庭蕭索,道侶散逸。曾經熱鬧的修行之地變得冷冷清清,先生看在眼裏,痛在心中。
承安丁巳年,時玉陽真人被召闕下。玉陽真人深知先生對祖庭的深厚情感與卓越才能,遣人來召先生。次年春,先生至燕都。玉陽真人買祖庭為靈虛觀,仍保授先生“衝虛大師”號,使掌敕牒,主領觀事,且曰:“重陽祖師徒步數千裏來化我輩,端為教門後事,我雖不能親往來,嚐敢忘?汝於祖庭夙緣甚厚,善為主持。”及以詩贈之雲:
大悟威光朗太空,先天真瑞信匆匆。
虛無清靜全今古,至道流傳正祖宗。
三界十方通一致,千經萬論了無窮。
忘情自現天元主,透出陰陽造化中。
先生深知這是一份重任,也是一份信任。他西歸祖庭,發願定要讓祖庭恢複往日的榮光。
先生回到祖庭後,不辭辛勞,四處奔走。他以自身的德行和對道的堅定信念,吸引了眾多誌同道合之士。那些渴望尋求真理、追求解脫的人們紛紛慕名而來,投身於道的修行之中。
在先生的悉心教導下,弟子們精進修行,道德日臻完善。不數載,買度為道者,皆以先生為師者竟達三百人之多。不僅如此,先生還購置了眾多庵院,並將其命名為觀,在陝右之地多達數十區。這些道觀成為了人們修行問道的場所,道風盛行,香火旺盛。
然而,歲月不饒人。至興定辛巳二月十三日,先生自知大限將至,遂召集門人,以修進之語囑托後事。他希望弟子們能堅守道心,不斷精進,將道的真諦傳承下去。先生以法弟畢知常嗣主觀事,而後,他便倏然順化,享年八十。先生的離去,讓眾人悲痛不已,但他的精神和教誨卻永遠留在了弟子們的心中。
先生逝世後,弟子們依照他的遺願,將其葬於仙塋諸師之側,讓他在另一個世界也能與先師們相伴,繼續追尋道的真諦。
大元壬子春,掌教真常真人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以“凝虛真人”號。此乃對先生一生修行功績的高度肯定,也是對他為道傳承所做出巨大貢獻的表彰。
先生的一生,是為道奉獻的一生。他的事跡傳遍四方,激勵著無數後人投身於道的修行之中。他的精神如明燈永照,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求道者在漫漫修行路上堅定前行。
在先生的影響下,陝右之地的道風愈發昌盛。眾多道觀中,每日都有弟子們誦經修煉,他們秉持著先生的教誨,心懷敬畏,追求著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那些曾經受先生點化的弟子們,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傳播著道的教義。他們有的在市井之中,以平凡之身行不凡之事,感化眾人;有的在深山之中,潛心修煉,以期達到更高的境界。
而靈虛觀,作為先生一生心血的結晶,更是成為了道學的聖地。每年都有無數的信徒前來朝拜,感受先生留下的道氣與精神。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但先生的故事卻永遠流傳在人們的口中,成為了修仙史上的一段佳話。他的修行方法和處世之道,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即便在數百年後的今天,當人們提起呂道安先生,依然充滿了敬仰和欽佩。他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修仙的曆史長河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