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知常,其姓氏為畢,名諱知常。他家世代皆為乾州醴泉(即今陝西省禮泉縣)的名門望族。昆仲四人,皆對清虛無為之學懷有濃厚的興趣與熱忱。
在大定壬辰年,畢知常聽聞丹陽宗師於終南山的祖庵弘揚演繹真正的道教教義,兄弟四人遂一同前往,拜於丹陽宗師座下出家為道。丹陽宗師分別授予他們秘訣,並以詩詞來誘導他們精進,以至於他們都能夠深入探究道的精妙之處,成為令人敬仰的天師。而畢知常最為年幼,被丹陽宗師留在身邊,負責執巾瓶等瑣碎事務。每日從早到晚,他都接受著宗師的訓導教誨。歲月悠悠,長久的時光過去,他因此得以偏重於修身養性、探索性命的關鍵要旨。
迨至壬寅年夏,丹陽宗師東歸。臨行前,囑托畢知常西行入隴山侍奉長春丘君。在隴山的日子裏,畢知常每日采薪汲水,整整五年。每次進獻飲食的閑暇時光,他都會危然端坐,通宵達旦不寐,以此修習靜定之功。
明昌辛亥年,長春仙仗也東遊而去,留下畢知常與呂道安一同主持祖庵事務。畢知常與呂道安雖是兄弟,但他對待呂道安卻以師禮相待,足見其謙遜恭順。
六年乙卯,朝廷頒布新法,由於祖庵沒有敕額,依照法令被收歸官府所有。承安丁巳年,畢知常前往海上拜謁諸位宗師。長春丘君將自己所有的資財傾囊相付,並且親自撰寫疏文,讓畢知常去各方化緣引導,為祖庵的重建謀劃籌備。次年春天,畢知常來到燕都。當時玉陽真人應朝廷之命在京城,他將呂道安召至燕都,買下祖庭並將其改名為靈虛觀,同時保奏朝廷賜予畢知常“通真大師”的名號,令他輔佐主持靈虛觀事務。畢知常與呂道安一同回到祖庭,使得道觀的道風再度煥然一新。
畢知常尤其擅長醫藥之術。聽聞有人患病,不論貧富貴賤,他必定前往救治。他的醫術高超,心懷慈悲,往往能藥到病除,拯救了無數生命。他的善舉傳遍了四方,人們對他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至興定辛巳年,呂道安仙逝。畢知常繼而主持靈虛觀的香火事宜。在此期間,他對靈虛觀的殿堂廊廡進行了大規模的創建和修繕。新增的建築宏偉壯麗,為靈虛觀增添了不少莊嚴的氣息。在他的努力下,靈虛觀的道緣日益興盛。沒過幾年,他所度化的門人就超過了百眾。
然而,沒過多久,畢知常辭去了觀事,選擇閑居,退隱至岐山縣的五姓之洞真觀。在那裏,他和光同塵,頤養真性,涵養浩然之氣。但他偶爾也會回到靈虛觀,為觀中的事務提供指導和幫助。
正大辛卯年,關中遭受戰亂。畢知常與當地居民一同躲避戰亂於太白山的峽穀之中。至三月十六日,他對門人說道:“昨日於定中山靈潛有報,此地不宜久留,應當遷徙至他處。如今世態如此,吾不忍見。”隨即焚香辭別聖像。次日清晨,他便安然長逝。門人將他葬於其所居的石室之中。那些聽從他的話離開的居民,幸免於難。而未離開的民眾,幾天後兵禍降臨,俱遭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