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陝右坊州人,姓柳氏,諱開悟,字巨濟,道號無染子。其生於陝右之坊州,此地山巒起伏,川流奔騰,自具一番雄渾氣魄。柳開悟自幼便顯露出與眾不同之姿,性聰敏,少言,卻能於細微處洞察世事。
柳家在當地堪稱富有,然先生卻不喜華飾,不慕虛榮之表。其心之所向,非世俗之繁華,而是那高遠深邃的知識殿堂。柳開悟自幼立誌於學業,日夜苦讀,立誌進士及第,以展其才華抱負。
他博識強記,能屬文,筆下之章,文采斐然,才情盡顯。先生之文章,邏輯嚴密,論證清晰,常令師長同窗為之讚歎。其為學業付出之努力,超乎常人,每至夜深,仍見其窗前燈火未熄,孜孜不倦。
曆經艱辛,先生兩次赴廷試。雖未達心中所願,卻以其出眾之才名,被推為州學錄。在州學之中,他盡職盡責,傾囊相授,門下學子眾多,皆受其教誨,受益良多。
大定壬辰春,陽光明媚,柳開悟因遊長安。長安城中,繁華熱鬧,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先生漫步於街頭巷尾,思緒紛飛。就在此時,機緣巧合之下,他遇丹陽宗師。那丹陽宗師,仙風道骨,目光深邃,仿佛能洞悉一切。
二人相遇,目光交彙,似有電流穿過。一番交談,柳開悟如醍醐灌頂,心中多年之困惑,瞬間豁然開朗。丹陽宗師贈以詞,那詞句猶如繁星閃爍,照亮了柳開悟內心深處的黑暗角落。先生在那一刻,有所開悟,仿若找到了人生之真諦。
於是,他毫不猶豫,舍家從之遊。此等決心,非一般人所能有。柳開悟跟隨丹陽宗師,來到劉蔣祖庵。這祖庵位於青山綠水之間,寧靜而祥和。在此,先生潛心修行,每日聞雞起舞,誦經打坐,感悟天地之道。
時光荏苒,柳開悟居劉蔣祖庵逾十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他心無旁騖,一心向道。歲月的磨礪,使他於道大有所進。他的心境愈發澄澈,對世間萬物的理解也愈發深刻。
與曹瑱、來靈玉、劉真一、李大乘、雷大通、李大莖、趙九淵輩俱在丹陽門下,時人稱之曰“玄門十解元”。這十位誌同道合之人,相互切磋,共同進步。他們時常聚於一堂,探討道學之精髓,交流修行之心得。
丹陽東歸之時,柳開悟與諸公亦從行。一路上,風餐露宿,卻毫無怨言。他們心懷信念,步伐堅定,向著未知的前方邁進。
迨丹陽上仙之後,柳開悟肩負起傳承道統之重任。在明昌間,他奉長春宗師命,演化燕薊。所到之處,廣布道法,拯救眾生心靈。他以其深厚的道學造詣,溫和的品性,贏得了眾人的敬仰與追隨。
既而,柳開悟遷固安之棲玄庵。這棲玄庵雖地處偏遠,卻也寧靜清幽。先生在此,繼續修行布道,為當地百姓帶來心靈的慰藉與安寧。
然而,歲月無情,崇慶改元之時,先生壽終。其一生,為道奔波,奉獻無數。
兵後乙巳冬十月,清和真人感其功績,移葬於五華山。那五華山,峰巒疊嶂,雲霧繚繞,宛如仙境。柳開悟長眠於此,與天地融為一體。
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上命,贈“明玄崇德無染真人”號,仍作墓碣銘。以表彰其一生對道學之卓越貢獻,其名,永載史冊,為後人所傳頌。
柳開悟之故事,如同一曲悠揚的樂章,在曆史的長河中久久回蕩。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追求真理,堅守信念,為實現人生之價值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