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碧虛毅烈真人楊明真(1 / 1)

先生姓楊氏,世為耀州三原縣人。父名蕃,母乃劉氏。在天德庚午歲十一月十八日,先生降生於世。分瑞之際,奇異之象顯,青氣盈滿室中,似有祥瑞之兆。

先生自幼性情孤梗,與尋常孩童不同,從不與群兒一同戲耍玩鬧。年歲漸長,每觀世間萬象,常發浮生如電之歎,心中誌慕仙道,渴望超脫塵世之紛擾。

當大定十四年,忽聞丹陽宗師於終南祖庭弘揚全真大教,聲名遠播。先生聽聞此訊,當即毅然決然棄家,滿懷虔誠,特赴丹陽宗師門下,懇切祈求垂憐開度。丹陽見其體貌魁梧,胸襟開朗豁達,目光炯炯,透著一股非凡之氣,不由心生讚歎,說道:“此真仙材也!”因訓其名明真,號碧虛子,並授以還丹溯流之訣。

先生既得宗師受記,自此之後,其形骸不拘,頭鬅麵垢,全然不顧世俗之容儀。每日乞食度日,行於街巷之間,或歌或舞,佯狂玩世。眾人皆以“楊害風”呼之,他卻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常持一馬杓以為飲器,隱跡於丐徒之中,數歲不語,仿若沉浸於另一個神秘的世界。

其誌堅逾金石,盤桓於終南鄠、杜之間。那終南山的峻嶺深穀,雲霧繚繞,仿佛是他心靈的棲息之所。他在山林間獨自修行,與清風明月為伴,聆聽大自然的微妙之聲。

後來,聞得丹陽上仙仙逝,先生悲痛不已,東遊海上,前往祭奠宗師之墳壟。途中,他覲謁長生、玉陽二宗師,虛心求教,多蒙二宗師的悉心指授。而後迤邐西歸,一路風塵仆仆。

曾聽聞稷山縣真陽子段君深得丹陽許可,先生便取道河東,灶香參拜。段君見其心誠,密授道要,又以物外人之詞相贈,以勵其誌。先生感激涕零,辭別段君,還歸秦地。自此,心中了無疑障,修行之路愈發順暢。

徑入京兆省前宣詔廳,忘言危坐。廳外繁華喧囂,人來人往,而先生卻心如止水,不為所動。即便紛華滿前,亦未嚐一盻,心灰體槁,如在山林。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曆經一紀之歲,終入於大妙之境。

承安己未年間,轉運使高德卿忽患心痛之疾,痛苦不堪。尋遍名醫,嚐試各種良方,卻皆不見效。病情日益沉重,至屬纊之際,已命懸一線。

恍惚之中,高德卿夢先生以水噀之,頓覺遍身汗出,如沐甘霖,倏然而蘇。不數日,四肢康豫,仿若重獲新生。高德卿驚喜萬分,親詣宣詔廳,焚香拜謝。為表感激之情,多贈金帛。先生卻不為所動,婉言相拒,複作詩十絕謝之。

重午日,先生在清真庵畫地為爐,撮土代香。奇異之事再次發生,隻見翠煙靄出,盤結丈餘,旋即化為華蓋之形,久久不散。時有數隻仙鶴飛鳴其上,姿態優雅,鳴聲清脆。萬目仰瞻,眾人皆驚歎不已,對先生的仙風道骨更是敬仰有加。

由是,統軍完顏公感其神奇,助資興建道觀,即今之丹霞觀。觀宇宏偉,香火旺盛,成為一方信眾祈福修行之所。

蒲城有老蘇,兩膝拘攣,多年來無法正常行走,生活諸多不便。先生以水噀之,奇跡發生,老蘇竟能奔走如故,行動自如。厥後,裏中患疾之人,聽聞此事,紛紛前來求水。先生起初一一應允,然求水之人絡繹不絕,紛至遝來,先生漸感厭煩其紛冗。於是,先生咒水一杯,注入井中,忽有聲如雷響。自此,疾者自行汲水而飲之,無不痊差。此井迄今號曰“法水井”,成為當地的一處神奇之所。

無何,先生還歸祖庭閑居。一日,召集門人修齋,集眾嗣法於無欲子李公。並請知觀畢知常前來,將自己身後藏身之地鄭重相囑。

而後,先生留頌雲:“八十年來如電拂,一堆臭腐棄荒田。予今去後全無礙,撒手歸空合自然。”言罷,置筆,奄然順化。

福山宋昭然者,與先生素不相協。然先生羽化之前,竟於窗外與之告別。宋昭然聞之,心中大驚,遽出戶迎待,卻適人來報先生羽化之訊。時正大戊子六月十一日也,享年七十有九。

先生一生度門人數百輩,平生著述目曰《長安集》,流傳於世,以啟後人修行之途。其仙逝之後,葬於劉蔣之仙蛻園。

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朝命,追諡先生曰“碧虛毅烈真人”。其道風仙骨,傳頌千古,為後世敬仰。

先生一生,曆經風雨,堅守仙道,以其神奇之能,濟世救人,留下無數傳奇佳話。其精神不朽,激勵著後人心向大道,追求超凡脫俗之境界。

至今,人們提及碧虛毅烈真人楊明真,仍對其充滿敬仰與懷念。他的故事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全真教曆史上的璀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