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雲中子(2 / 2)

大定庚寅春,丹陽宗師率丘劉譚三友入關,道經零口鎮。趙悟玄見之,慧眼識珠,一眼便認出他們非凡俗之人,遂邀至家,設齋延待。隨後,他與母魏氏並姊弟妻侄六人,一同詣終南祖庵,投丹陽出家。丹陽當時急於度人立教,見他們誠心而來,俱蒙允納,並各付以修真微旨。此後,丹陽屢以法言誘掖,眾人皆能在玄門有所造詣。而趙悟玄侍丹陽最久,深得丹陽真傳。得法之後,他於劉蔣居環者數年,潛心修煉。庚子歲,京兆趙恩舍宅修蓬萊庵,請趙悟玄居環,他欣然就請,在庵中兀坐逾十年,一心悟道。爾後,邠州淳化縣秦莊道友李氏築環,來請先生,他又前往居一紀之歲,在這期間,他終於得心符至道。他因折柏四枝,插於環中,令人稱奇的是,這柏枝迄今榮茂,仿佛也沾染了他的道氣。

泰和中,鹹寧縣樊川雒希瑄聞趙悟玄為有道者,築環請居之。一日,房弟雒都巡於京兆茶肆內,見一道者來乞錢,遂手付一文與之而去。後月餘還家,謁先生於環堵,見而驚曰:“此向日茶肆乞錢道者也!”問兄,“先生亦嚐出乎?”曰,“無”。都巡乃焚香拜禮,深為趙悟玄的神奇所折服,以朱陽村世業柏坡與先生修全道庵,永為棲真福田。趙悟玄嚐謂弟子然逸期曰:“京兆太白廟,道祖玄元示際之地。向者,丹陽已築堂其側,他日必為崇福道場,汝可居之。”他亦時往來其中,如今此地果然成為名觀。居數載,先生複往淳化。以大安三年三月十有七日,趙悟玄無疾而逝,享年六十有三。他生平暢道詩詞號曰《仙梯集》,流傳於世,為後人研究他的思想和修行感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他度弟子數百人,其中王德遇、然逸期最為出色,成為入室弟子。後移葬先生於樊川全道庵之柏坡,訪平涼同知楊庭秀為作墓碑以紀其道行。天興兵後,就全道故址大行興建為翠微宮矣。壬子歲,真常真人炷香祖庭,贈以“弘玄真人”號,以表彰他在道教傳承中的卓越功績和深遠影響。

段明源,世居平水,法諱光普,字明源,道號真陽子。他自幼聰慧,長大後卻頗具豪俠之氣。然而,一次因酒誤傷人肢體,為避罪而遁入關中。在關中,他偶至終南祖庭,聞丹陽宗師談道,如遭雷擊,大有開悟。當下,他焚香拜禮,懇祈出家。丹陽見他雖有過錯,但誠心悔過且悟性頗高,便應允了他的請求。段明源自此恭執勞役,侍奉在丹陽宗師左右,以事師恩。在數年的時間裏,他漸有得於心,對道的理解日益深刻。一日,他跪告師前,丹陽教以寡欲澄心,摧強挫銳之法,助他進一步修行。段明源既蒙印可,便行其所受之學,刻苦修煉。不數載,他便心宇瞻明,臻於妙道,修行境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隨後,段明源杖策還河東,於稷山縣城之北築了真庵,居環堵之中。他的修行境界和品德風範吸引了眾多依歸者,眾人紛紛前來追隨他,希望能在他的教導下領悟道的真諦。歲壬寅夏,他忽謂門人曰:“丹陽宗師將東歸,可備香信,汝等隨吾往謁。”即出環,率眾而行。甫抵潼關,仙仗果至矣。丹陽叩其所修,段明源以所進答之。丹陽見他修行有成,不禁歎曰:“關中已有趙悟玄,河東又得段明源,吾教得所傳矣!”段明源拜辭而回,此後道價益高,聲名遠揚。三原楊明真聞之,往詣參請,多蒙指授,仍以物外人詞見贈。

迨明昌改元二月二十八日,段明源召門人曰:“吾有三山之遊。”他深知自己的修行之路即將邁向新的境界,於是沐浴更衣,書頌雲:“歲久樂希夷,光明性燭輝。靈通三島路,氣結六銖衣。放曠無拘束,逍遙出是非。默然無一事,鶴馭彩雲歸。”書畢,曲肱而逝,目光炯然,數日不落,仿佛他的靈魂仍在眷戀著這片他曾傳道授業的土地。眾人備禮葬於了真庵側,以紀念他的功績和品德。他平生歌詩號曰《明源集》,流傳於世,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蘇鉉、於通清、趙悟玄和段明源四位道長,雖出身、經曆各異,但皆在道教修行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們的故事,不僅展現了金元時期道教的繁榮昌盛,也為後世的道教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他們在修行中所展現出的堅定信念、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如同璀璨星辰,在道教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永遠值得後人敬仰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