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雲中子(1 / 2)

在金元時期,道教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高道,他們以各自獨特的經曆和卓越的修行,在道教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蘇鉉、於通清、趙悟玄和段明源四位道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的故事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個時代的道教天空。

蘇鉉,華州蒲城人,號雲中子。他賦性寬慈,謙而好禮,對煙霞勝景情有獨鍾,常常沉醉其中,終日忘返。大定辛卯年春,蘇鉉懷著對道的崇敬與追求,來到終南祖庭丹陽宗師座下,祈求開度。丹陽宗師見他心誠誌堅,便將他留在身邊,悉心教導入道的儀範。蘇鉉在丹陽宗師身邊,服勞已久,卻從未有過絲毫懈怠。他認真學習,努力踐行,逐漸掌握了道的精髓。丹陽宗師對他頗為器重,不僅付授道妙,還屢屢以詩詞接引,引導他修煉真功。在丹陽宗師的悉心教導下,蘇鉉心源明了,道體衝融,修行境界日益高深。一時間,他在羽屬中聲名遠揚,眾人皆以“小丹陽”稱之,其造道之深,可見一斑。

後蘇鉉辭師遊海上,秉持和光同塵的理念,扶宗翊教,積極傳播道教教義。壬寅夏,丹陽東歸,蘇鉉又回到宗師身邊,侍奉幾杖,繼續聆聽教誨。直至丹陽上仙,蘇鉉悲痛之餘,盤桓於登、萊之間。明昌初,長春宗師命蘇鉉演教燕薊,他欣然前往,住崇福觀。在那裏,他道緣日興,吸引了眾多從遊者。然而,蘇鉉深知塵世無常,世緣塵務終有盡時。一日,他對門人感慨道:“世緣塵務何時了絕?吾其歸矣。”言罷,隻見彩雲繚繞空際,他枕肱而逝,宛如仙人歸位。至大元乙巳冬,清和真人將他移葬於五華山仙塋,真常真人奉朝命追贈他“體元輔教雲中真人”號,以表彰他在道教傳承與發展中的卓越貢獻。

於通清,河東隰州人,字泰寧,道號真光子。他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母親夢神人授丹一粒,服之有娠。待他出生之時,紅光照室,半日方散,仿佛預示著他非凡的命運。可惜,他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家所居與神霄宮相近,在髫齔之歲,母親攜他前往宮炷香,他手指道像問母親:“此聖真者,人可得而為乎?”母親答曰:“唯誌於道者,可得而近之。”於通清將母親的話銘記於心,自此時常詣宮嬉遊。每當見到黃冠師誦經,他必澄坐其側諦聽,直至筵終才離去。

隨著年齡的增長,於通清為人端直,不事家產,心中常懷著高蹈物表之誌,隻是尚未確定修行之路。年近弱冠,母親離世,他葬祭盡禮,而後開始追尋自己的道緣。大定己亥歲,一位道者詣門乞食,於通清熱情款待。他詢問道者將安往,道者告知將詣終南參師,於通清毅然決定與之同行。他們來到終南祖庭,謁見丹陽宗師。丹陽問其行止,於通清如實相告。丹陽留他居座下,他開始了執巾瓶之役,這一待便是數年。在這期間,丹陽手書立身法付之,並屢授真訣,於通清終於心性圓通,領悟了道的真諦。

後丹陽東歸,留於通清居祖庭。迨明昌辛亥,長春亦東還海上,於通清隨之,居棲霞之太虛觀。又數載,長春對他寄予厚望,說道:“聖賢教門方欲開闡,汝可分適北京等處,弘揚吾道。”並授以親翰,付畀教法。於通清承命前往霫都,在那裏環居三載。他的修行境界高深,神光屢現,引得僚庶敦請出環,參玄問道者不可勝計,眾人皆虛往而實歸,收獲滿滿。此後,他道緣日興,度門弟子逾千人,其中盧柔和丁至一最為出色,成為入室弟子。僚庶為他選京城東北隅爽塏之地,築華陽觀奉之,於通清亦自號塗陽隱士。大安己巳,玉陽真人仙仗北來,館於觀下。不久,玉陽真人挈於通清至燕都,保賜紫衣師號,自此他道價益高,門徒愈集。貞佑甲戌歲,蒙長春書召,於通清還棲霞之太虛觀,俾主觀事。興定改元,土寇擾攘,他遷居福山縣杏山村之修真庵。一日,他集眾告曰:“今日天氣清朗,北兵寢息,吾其歸矣。”遂沐浴,書頌曰:“今朝推倒無根樹,頃刻扳翻煉藥爐。我獨去時無滯礙,杖藜倒曳赴蓬壺。”擲筆瞑目而逝,春秋五十有六。當時,五雲繚繞,籠罩庵所,竟日不散,仿佛上天也在迎接這位高道的離去。兵後,住持彰德府天慶宮門下法孫李誌方,遷先生遺蛻,葬於府城西北王裕村之仙塋,並構堂以奉香火,以供後人緬懷瞻仰。

趙悟玄,京兆臨潼人,字子深,道號了真子。他出生於一個務農之家,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在母胎中寄留十有二月,才於天德元年五月初二日降生。分瑞之際,神光滿室,親屬皆為之驚歎,認為此子必非凡人。隨著年齡增長,他誌尚清虛,對世間的功名利祿毫無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