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來靈玉(1 / 3)

在金元時期,道教蓬勃發展,眾多高真大德湧現,他們的事跡與風範對當時及後世道教的傳承與弘揚產生了深遠影響。以下將詳細記述來靈玉、雷大通、劉真一、李大乘、趙九淵五位高道的生平經曆。

一、來靈玉:儒門才俊入道隨師

來靈玉先生,世為京兆右族,姓來氏,諱靈玉,道號真陽子。自幼研習儒業,聰慧過人,才學出眾,在鄉裏間便有“解元”之美譽,足見其於儒家經典研讀之深、領悟之透,在科舉學問上已頗具造詣。

大定十年,來靈玉先生做出了人生中極為重大的抉擇,他禮丹陽宗師出家,從此踏上了道教修行之路。丹陽宗師東歸海上時,先生一路侍行,其尊師重道、一心向道之心昭然。然而,或許因年代久遠,史料散失,其嗣後事跡竟無所可考,僅能暫略紀其大概。雖如今詳情難覓,但先生於道教之初心與追隨宗師之行跡,已為其在道教史上留下了一抹獨特的身影,亦令後人對其未被詳盡記載的經曆心懷好奇與追思,期待他日能有更多發現,得以詳錄其完整的修行曆程與對道教的卓越貢獻。

二、雷大通:聞聲悟道拜師求真

雷大通先生,姓雷氏,名大通,道號洪陽子,出身於世為延安敷政之巨族。其身形修長,達六尺之軀,氣質不凡,情懷雅淡,超脫於世俗小節之外。眉疏目秀,耳大準直,唇若渥丹,須髯美細,仿若自帶仙人之姿。

先生自幼受儒家經典熏陶,研習儒素,且才學非凡,嚐以詞賦魁鄉選,故而時人皆以“解元”尊稱之。大定乙未春的一個夜晚,月朗風清,先生於燈下苦讀,欲竟三鼓。此時,忽聞窗外傳來以杖畫地之聲,繼而有語傳來:“可歎愚迷謾用功,浮華一夢轉頭空。何如立誌修仙舉,永住三山最上宮。”此語如洪鍾大呂,振聾發聵,先生遂急忙啟戶出觀,卻了無所見。待秉燭視之,唯見地上以杖畫就的四句詩以及“嵓翁”二字。先生自此仿若被點化,了悟空華,心中頓生學仙之誌。

是歲秋,先生因赴試長安,機緣巧合之下聽聞終南祖庭有丹陽宗師闡全真教法,便毅然前往謁見。二人相見,仿若宿契早存,先生當即作詩二絕,以抒懷呈於宗師。宗師亦繼韻答之,“饒君聲價勝蘇秦,不似韜光更匿名。物外逍遙真坦蕩,亙初一點自然明。靜清便是長生訣,舍棄妻男沒口傳。悟後知空寧著有,自然獲得好因緣。”先生見宗師答詩,心中更為敬服,遂焚香拜請,願執弟子禮。宗師欣然留其於座下,賜予今之名號。自此之後,先生朝叩夕請,日夜勤修,於道大有所得。

壬寅夏,丹陽東歸,先生留居祖庭,繼續精研道業,絲毫未曾懈怠。甲辰春,丹陽上仙,先生心懷尊師之情,杖屨遊海上,親往奠祭墳壟。迨明昌初,先生迤邐西來,道過滕郡,見嶧山岩壑幽邃,實乃修行佳地,便築修真庵於響石澗,於此棲真養浩,潛心修行,同時亦不忘演化度人。在其不懈努力之下,前來詣門受教為門弟子者達數百人之多,其中靈真子馬了道、清明子王誌專更是成為入室弟子,傳承其道統。如今,此二人各建方所,引接後進,將先生所傳之道繼續發揚光大。

至大安辛未秋,先生似有先見之明,對門人言:“百六數窮,劫災斯至,生靈魚肉,吾不忍處世也!”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先生示微疾而逝,門人遵其遺願,葬於修真庵側。未幾,世間兵甲擾攘,烽煙澒洞,戰亂四起。直至大元撫定,人煙稍集。歲庚戌,先生之高弟清虛真人張誌洞自武川而來,見先生宅兆卑隘,封樹草略,心中不忍,遂會四方法屬,備衣衾石槨,大行改葬於雪山仙塋靈都宮,並以弟子馬靈真、王清明祔於左右,仍構堂設像,以事香火,使先生之英靈得以安息,其道統亦在後人的供奉與傳承中延續不絕。

三、劉真一:病愈入道弘道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