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何,丹陽挈先生來終南祖庭,先生居數載之間,屢蒙印可,其修行境界與對道的理解不斷提升。壬寅,丹陽將東歸,長春謂先生曰:“吾道東矣。”時館陶劉武節得官鄠邑,雅與先生相善。官既滿,請先生東遊。至家,劉武節築庵奉之,且劉亦入道為門弟子,此乃先生道緣之延續與擴展。厥後道緣日盛,門徒雲集,先生之聲望與影響力日益擴大。又數年,先生示微疾順化,其體若蟬蛻而輕,此等現象令遠近觀者大加歎異,皆感先生修行之高深、境界之超凡。門人具禮葬於庵側,以示敬重與緬懷。關中兵後,道眾即先生華亭環圃大行興建,為太清觀矣,使先生之修行故地成為道教傳承與弘揚之地,其道統亦在這片土地上得以延續與發展,為後世道教徒提供了修行禮拜之所,亦讓先生的事跡與精神永遠銘記於人們心中。
五、趙九淵:淡遠超然入道忘機
趙九淵先生,姓趙氏,諱九淵,字幾道,湛然子其號也,世為隴州隴安縣之右族。先生自幼便與兒輩不同,不事戲狎,性喜沉靜,仿若早具超凡脫俗之質。既長,賦性謹願,平居寡言,然其體貌魁偉,襟度灑落,自有一番不凡氣度。
先生習儒業,且才學出眾,嚐中鄉試之甲科,故而隴人皆以“解元”稱之。然先生雖有科舉之才,卻不事功名,內心每有高蹈遠引之誌,對塵世名利淡然視之。年逾三十,竟未嚐婚娶,其超脫世俗之情可見一斑。
大定戊戌秋,丹陽宗師演化隴川,其道風德韻如磁石吸引眾人,一時歸向者雲集。先生見之,心中如有所觸,頓生向往之心,曰:“此吾歸休之地。”於是設齋炷香,請預弟子列,丹陽宗師見其心意誠懇,欣然納之。明年,丹陽還祖庭,先生從居之,自此開啟了其虔誠的修行之旅。朝叩夕參,先生於道德性命之學大有所得,在丹陽宗師的悉心教導下,不斷探索與領悟道教的深奧哲理與修行法門。
迨壬寅,丹陽仙仗東歸,先生往來終南鳳、隴之間,徜徉自若,於山水之間體悟道教自然之道,其心境愈發淡泊寧靜。河內張邦直、尹扶風日常延致其家,與之談道。每留數月,先生皆與二人結為方外忘形之交,在談玄論道之中,彼此思想碰撞,道學境界亦得以提升。
先生作文尚平淡,追求自然質樸之文風,詩句雅健,頗具陶、謝之體,清新脫俗。其日常以誦讀《老》、《莊》、《黃庭》為日課,沉浸於道家經典之中,汲取智慧與靈感。且先生自律甚嚴,非法之言,略不出口,時刻秉持正道。聞人談及他人之短,輒瞑目不與之相接,但雲:“置論徒敗德招怨,‘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聖人之遺訓也。”其品德之高尚、修養之深厚,令人欽佩。故所至之處,人皆敬慕之,先生以其德行與道學魅力,成為眾人敬仰的楷模。
正大末,鳳、隴兵亂,先生不願陷入塵世紛爭,負笈深入隴山,自此莫知所終。其蹤跡雖隱,然其道學思想與高尚品德卻留存於世。及大元撫治輔正,洞真真人於君奉旨住持終南祖庭,尋訪先生遺文,終得於隴州佑德觀鄭煉師子周處,將其遺文目之曰《思玄集》。中統初,京兆昊天觀先生門人趙誌衝於府城之北特置吉地,請翰林待製孟攀鱗作誌,起墳葬先生之衣冠,致以春秋之祀雲。此舉既表達了門人對先生的緬懷情,亦使先生之精神在後人的祭祀與紀念中得以傳承與弘揚,讓後人永遠銘記這位在金元時期道教史上留下獨特印記的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