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來靈玉(2 / 3)

劉真一先生,姓劉氏,諱真一,道號朗然子,世為登州黃縣之巨室。其家族以儒學起家,父祖皆積德奉道,在鄉裏之間備受稱道。先生自幼喪父,然於學業上卻毫不懈怠,讀書日記數千言,辭源浩瀚,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與勤勉好學的品質。弱冠間,先生試藝春官,憑借其深厚的學識得以占高甲,在當時亦是聲名遠揚,人皆以“解元”呼之。

然而,先生雖於科舉之路順遂,卻每以世事為不足玩,內心常有淩雲邁往之誌,對塵世之外的高遠境界充滿向往。忽一日,先生罹患泄瀉之疾,此疾纏滯彌年,病情日益加重,已至膏肓之境,雖百般治療,卻毫無效果。

大定己醜秋,重陽祖師挈丹陽、長真、長春三真路過其家門,先生之母氏心懷慈悲,設齋供養諸真,並將子疾相告。祖師視之,言:“此吾門大士,非汝家子也。許之入道,則可矣。”母氏聞之,焚香跪於前曰:“此疾果愈,俾侍幾杖以從。”祖師遂以餘飲與之,先生飲後,汗出如洗,其疾竟漸趨瘳愈。迨明年,祖師升仙於汴梁,先生心懷感恩與向往,入關詣終南劉蔣村,禮丹陽宗師出家。自此,先生侍奉丹陽宗師既久,在宗師的悉心教導下,終於得付玄旨,領悟了道教的真諦與奧秘。

壬寅夏,先生隨丹陽東歸。癸卯冬,丹陽將羽化之際,召先生囑之曰:“汝等要作神仙,須要積功累行。縱遇千魔萬難,慎勿退墮,然後可領吾言。我開眼也見,瞑目也見。元來不在眼,但心中了然,則無所不見矣。”又曰:“汝緣在北方,可往矣。”先生拜而謝。丹陽既升仙,先生遂迤邐北遊平灤之境。其所至之處,前來請益問道者眾多,戶外屢滿,其道學之高深、德行之卓著,吸引了無數求道之人。一日,先生至撫寧縣,見此地山水佳勝,實乃天賜修行之所,遂築重陽觀居之。此後,先生更是不遺餘力地弘道,度門眾數千餘輩,創宮觀大小僅三百區。在先生的努力下,北方道風洪暢,道教得以廣泛傳播與弘揚,先生於此功不可沒。

至泰和丙寅歲二月初六日,先生召入室弟子邸道明等曰:“吾其歸矣,昔丹陽將升仙,囑予進道之語,汝輩當無忘《金玉集》,凡入道者不可不觀,為我鏤梓散於多方可也。”言畢,須臾之間,先生倏然假化。先生平昔所作歌詩,集為《應緣集》,流傳於世,為後人研究其思想與道學境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四、李大乘:儒士入道感悟神奇

李大乘先生,姓李氏,世為平涼府華亭縣之大族。自幼受家族文化熏陶,習儒業,且在辭翰方麵頗具天賦,長於文辭,才思敏捷。早年嚐中鄉選,展現出了其在儒家學問與科舉之路上的潛力。迨中歲至禦簾,卻不幸下第,仕途不順,令先生感慨萬千,遂慨然生起煙霞之誌,對道教的超凡境界心生向往。

大定戊戌秋,丹陽宗師行化西來,仿若命運的指引,先生邀其於私第事之。丹陽宗師日談道妙,其言如醍醐灌頂,令先生茅塞頓開,於是先生毅然黜妻棄累,改衣執弟子禮,投身道教。丹陽宗師訓其名為大乘,號靈陽子,自此,先生日受真教,悉心聆聽宗師教誨,曲盡妙蘊,對道教教義與修行之法領悟漸深。

己亥二月十五日,丹陽宗師於先生花圃築環,與先生同居,約百日為期。期間,丹陽宗師贈詩於先生:“西北亭川環堵居,此中堪可隱吾軀。眼前碧竹數君子,麵對青鬆二大夫。流水假山兒戲爾,清風明月汝知乎?若能悟解予栽韭,[時宗師環中栽韭以寓意也] 有分靈光赴玉都。”此詩既描繪了居住環境之清幽雅致,又蘊含著深刻的道教哲理與修行啟示。丹陽宗師又見花圃中林檎一株,久已枯死,於四月十四日命移於環內栽之,並作詩雲:“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天地入寶瓶,七十二候足。”後至五月二十日,神奇之事發生,青芽遍吐,枯幹複榮。丹陽謂大乘曰:“四月十四乃純陽降世辰也,至此日,吾之生辰也。相去三十六日,天地晝夜相合為七十二候,足矣。”先生深感此乃神異之象,遂作《異木記》以紀其神,刻諸貞石,以傳後世,使眾人皆能知曉此神奇之事,亦彰顯出先生對道教神奇感應與自然造化的敬畏與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