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姓劉氏,諱通微,字悅道,默然子道號也。東萊掖城人,世為鄉裏右族,倜儻不羈。在弱冠間,飛鷹走犬,博奕鬥雞,迷於花酒之場。一旦,染奇疾,幾至 不救。夢入仙家之境,已而平複,遂悟幻化之理,以道存心。
大定丁亥夏,重陽祖師將遊海上,道過掖城,見先生神情爽邁,有飛舉雲霄之態。與之同話,機緣契合,授以修真秘旨及今名號。先生既得印可,即棄家長往,杖策入關中,結茅於終南山甘穀之側。吟風嘯月,枕石漱流,放懷塵世之外。庚寅春,丘劉譚馬四師西來,先生相得甚歡,同葺劉蔣庵居之。既而四師複詣汴梁,負祖師仙蛻歸葬於庵側。先生廬墓三年,北遊嵐、管,內全道妙,外應世緣,摳衣請教者日不虛席。於是立觀度人,玄風大振於西山矣,嘉聲遠播,名達皇都。明昌初,道陵(注:道陵,為金章宗完顏璟的陵墓,這裏代指金章宗)召至闕下,問以九還七返之事。先生曰:“此山林野人所尚,陛下居九五之位,四海生民之主,不必留意於此。”但對以黃老清靜無為修身治國之要,上悅,敕館於天長觀。尋遷永壽道院,開堂演道,三教九流請益問話者戶外屢滿。未幾,得旨還山,賜禦書以寵其行。
翱翔於齊魯間,至捸州商河縣聶家莊,謂門人曰:“此吾歸休之所也。”因葺治廬舍居之。一日焚香禮聖,集眾囑以修真之語,曰:“師真有閬風之召,吾當歸矣。”奄然假化,即承安元年二月十五日貞元節也。平生所作詩詞,目曰《全道集》,行於世。仙化之所,今大建朝元宮矣。
在東萊掖城的廣袤土地上,有一位劉氏子弟,諱通微,字悅道,自號默然子。其家族世代為鄉裏右族,他自幼便展現出倜儻不羈的性情。弱冠之年,劉通微盡情馳騁於飛鷹走犬的獵場,沉醉於博弈鬥雞的歡娛,在花酒之場中肆意流連,好不快活。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突如其來。一日,他忽染奇疾,病情來勢洶洶,幾乎將他拖至死亡的邊緣。在病榻之上,劉通微陷入一場奇異的夢境,夢中他仿若踏入了仙家之境,那是一個雲霧繚繞、神秘莫測的世界。待他從夢中驚醒,竟發現身體已逐漸平複。這場大病與奇夢,讓他仿若大徹大悟,從此以道存心,踏上了追尋道家真諦的道路。
大定丁亥年的夏天,重陽祖師雲遊海上,途經掖城。偶然間見到劉通微,隻見他神情爽邁,眉宇間透著一股超脫塵世、飛舉雲霄的姿態。二人交談之下,竟是機緣契合,重陽祖師見他頗具慧根,遂授以修真秘旨以及如今的名號。劉通微得此印可,仿若得到了上天的指引,毅然決然地棄家遠行,手持竹杖,踏入關中大地。於終南山甘穀之側,他親手結茅為廬,從此開始了隱居修行的生活。在那片清幽之地,他與清風為伴,吟詩作賦;對明月而嘯,抒發心中情誌。以石為枕,以泉漱口,盡情地將自己的心懷放諸塵世之外,沉浸在與自然合一、與大道相通的美妙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