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靈陽真人(1 / 2)

師姓李氏,京兆終南縣人。聰明特達,學問淹該。天德間,遇異人點化,自是落魄,不問家事。視富貴若浮雲,遠名利如桎梏。徜徉泉石,以道自樂;韜光晦跡, 素厭人知。故終身不告人名字,裏人但以“李真人”呼之。至大定三年,與重陽祖師洎玉蟾和公同結茅於劉蔣居之,其於鉛汞龍虎之學,多賴重陽指授。

七年丁亥夏,重陽東遊海上,師與和公止居劉蔣,修身接物。重陽至汴,寄之以詩,雲:“傳語和公與李公,首先一誌三人同。”其為交契可知矣。迨十年春,重陽升仙於汴梁,丘劉譚馬四真入關,待二師以叔禮。是年秋,玉蟾亦假化,師與眾真同處。

二十八年春正月,長春丘君奉詔赴闕,拜別之際,師囑曰:“重陽謂汝必能大開玄教,今其時矣,萬一善自保愛,來春鶴馭早還,吾專俟汝為喪主。”秋八月,長春得旨還終南。是冬,盤桓山陽淮洛之間。明年春二月西歸,過鄠郊秦渡鎮,道眾請留數日。先旬日前師無恙,絕粒不食,眾問之,曰:“汝輩無慮吾,惟待喪主而已。”即遣人促長春亟歸。既至,拜於榻前,即賜之墨。長春悟其旨,命匠造棺。未及成,師已順化,時三月初一日也。長春以禮葬於庵側之仙塋,敬諡曰“靈陽輝耀演化真人”。

靈陽真人

在終南山的悠悠歲月裏,曾有一位被尊為靈陽真人的高道,他姓李,乃京兆終南縣人士。其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聰慧與悟性,對世間學問有著極為廣泛且深入的鑽研,可謂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然而,在天德年間的一場奇遇,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那一日,他邂逅了一位異人,經其點化之後,仿若大夢初醒,從此不再眷戀塵世的紛擾。曾經眼中的富貴榮華,刹那間如同天邊的浮雲,縹緲而虛幻;名利地位,也似沉重的桎梏,被他毅然決然地拋卻。

他開始在山水之間悠然漫步,於泉石之畔靜思悟道,以道家的玄理和自然的寧靜為內心的寄托,盡享那份超脫塵世的愉悅。他收斂自身的光芒,隱藏所有的行跡,從內心深處厭惡被世俗之人知曉與打擾,因此終其一生,都未曾將自己的真實名字告知他人。鄉裏的百姓們,因其姓李,便親切而敬重地稱他為“李真人”。

至大定三年,命運的機緣悄然降臨。靈陽真人與重陽祖師以及玉蟾和公相聚,三人誌同道合,一同在劉蔣結茅而居。在那清幽的山林之中,他們共同探尋道家的奧秘。靈陽真人對於鉛汞龍虎之學,本就有著深厚的興趣與一定的造詣,在與重陽祖師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更是多得其悉心指授,於道家的修煉之法與義理有了更為深刻且全麵的領悟,修行境界也隨之不斷提升。

大定七年丁亥之夏,重陽祖師決定東遊海上,去探尋更為廣闊的天地與道之真諦。靈陽真人與玉蟾和公則選擇留在劉蔣,繼續修身養性,同時與周圍的人們往來交流,以道家的慈悲與智慧感化眾人。重陽祖師雖遠在汴地,卻始終心係劉蔣的兩位摯友,寄詩傳情:“傳語和公與李公,首先一誌三人同。”短短幾句詩,卻深刻地揭示了他們之間深厚無比的交誼與共同的誌向,那是一種超越世俗、基於對大道追求的靈魂契合。

時光匆匆,轉瞬至大定十年春。在那遙遠的汴梁城中,重陽祖師功行圓滿,羽化升仙。消息傳至關中,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馬鈺四位真人入關而來。他們懷著對前輩的敬重與對大道的虔誠,以叔禮相待靈陽真人和玉蟾和公。這一年的秋天,玉蟾和公也以假化之態,超脫塵世。自此,靈陽真人便與眾位真人共同生活,他們相互砥礪,在道家的修行之路上繼續堅定地前行,傳承著重陽祖師的遺誌與教誨。

大定二十八年春正月,長春丘君接到朝廷的詔命,即將赴闕。在拜別之際,靈陽真人目光深邃而凝重,他拉著丘處機的手,語重心長地叮囑道:“重陽祖師曾言,你必能將玄教發揚光大,如今,這偉大的使命已然降臨。你此去務必多加保重,切不可有絲毫懈怠。來春之時,我預感自己將歸返道山,我會在此等候你歸來,期望你能為我主持喪儀。”丘處機心中雖滿是不舍與感傷,但也深知真人之言必有所指,於是恭敬地應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