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楫說:“天下戰火沒有停息,百姓的生活還很淒苦。既然成吉思汗現在這麼尊敬您,崇尚道教,尚且還要仰賴您的道行去保護萬民,您怎麼突然說出這樣的話呢?願師父施慈愛之心,以解救世人為念。”師父用手杖叩擊地麵,笑著說:“天命已經定了,難道還由人嗎!”大家都無法推測出師父的想法。
夏五月月底,師父登上壽樂山的山頂向四周看,園林像張開的帳幕,行人在其中休憩,感覺不到暑氣的炎熱。於是師父賦五言律詩一首:
地土臨邊塞,城池壓古今。雖多壞宮闕,猶有好園林。
綠樹攢攢密,清風陣陣深。日遊仙島上,高視八紘吟。
一天,師父從瓊華島(在今北京北海公園)回來,陳秀玉先生來拜見師父。師父拿出首七言律詩給他看,詩中寫道:
蒼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陰森繞殿扶。
萬項煙霞常自有,一川風月等閑無。
喬鬆挺拔來深澗,並石嵌空出太湖。
盡是長生閑活計,修真薦福邁京都。 1225年農曆九月初,北京上空發生了火星停留在二十八星宿之一“尾宿”附近的天文現象,按照古代占星術的說法,這是不吉利的事情。宣撫大人王楫(字巨川,陝西寶雞人,金元時期的官員)為此,認為北京境內會有災害,打算請師父作齋醮,問師父需要花費多少經費。師父說:“某個人失去了安身之處,我們心裏都覺得不忍心,更何況是北京全境的老百姓呢。近年來征發賦役,人民很是疾苦,政府和私宅的財力也逐漸耗盡,我還是用道觀中的財物來支持舉行法事吧,隻要讓京城的官員們齋戒,等待行禮就足夠了,剩下的什麼都不用。”
於是,王楫就和師父商定:做兩天兩夜的道場。師父不擔心自己年事已老,親自到壇上祈禱。齋醮結束的那天晚上,王楫高興地向師父祝賀說:“天上的熒惑星已經退了很遠,我們不用再擔心了,您深厚的德行與上天有著迅速的感應啊!”師父說:“我有什麼德行......祈禱這樣的事,從古代就有了,隻是恐怕心不誠罷了。古人說:‘至誠動天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重陽節這一天,遠方的道眾都來會集來,有人獻上菊花,師父作了一闕詞,曲調按《恨歡遲》詞牌填寫,詞寫道:“一種靈苗體性殊,待秋風冷透根株。散花開,百億黃金,嫩照天空。清虛九日持來,滿座隅。坐中觀,眼界如如類長生。久視無凋謝,稱作伴閑居。”
接著,有信眾拿著繭紙大軸來請師父親筆題字,師父為他寫《鳳棲梧》詞:“得好休來休便是。贏取逍遙,免把身心使。多少聰明英烈士,忙忙虛負平生誌。造物推移無定止。昨日歡歌,今日愁煩至。今日不知明日事,區區著甚勞神思?”
有一天,一個人來師父麵前質問是非,師父隻是漠然,不作正麵回答,而用道義來進行解釋,又出示了一首頌辭:“拂,拂,拂,拂盡心頭無一物。無物心頭是好人,好人便是神仙佛。”這個人聽了,感到慚愧退下去了。
1226年正月,盤山地區(在北京東)請師父去主持三天三夜的黃籙大醮。這天天氣晴好,人心愉悅,寒冷的山穀如春天般溫和。將要舉行法事的晚上,師父把一首詩拿給道眾們看,詩寫道:
詰曲亂山深,山高快客心。群峰爭挺拔,巨壑太蕭森。
似有飛仙至,殊無宿鳥吟。黃冠三日醮,素服萬家臨。1226年農曆五月北京大早,農事無法開始,人們因此感到憂愁。有關部門移走攤販,設立祭壇,前後祈禱了幾旬的時間沒有反應。燕京行省派官員請師父祈雨,做一場三天的法會。就在師父壇上請聖的那天晚上,烏雲從各個方向聚攏來,不一會兒就下起雨來,從半夜一直下到吃早飯的時候都沒有停。燕京行省派官員來道觀奉獻香火,感謝師父說:“京師久旱,周圍的田野都要著火了,各種莊稼還沒有種,民不聊生。現在依靠您深厚道行的力量,感動上天降下甘霖,百姓們都說:‘這是邱神仙下的雨。”師父回答說:“是你們的至誠之心感動了天尊,諸聖仙真慈悲,救活了生靈,並不是因為我的原因!”
使者離開後,行省又派使者來稟告師父說:“這雨雖然下了,無奈長時間的幹旱,這點雨水並不足。如果再下一場滂沱大雨,這場旱情就可以解除,願邱道長再發發慈悲祈雨吧。”師父說:“不要擔心。人用至誠之心可以感動上天的神明,神明必定會以誠相報。大雨一定會來的。”果如師父所說,法會還沒有結束,雨勢便如大海翻騰一般到來,這一年獲得了大豐收,北京的各界人士都寫詩向師父道賀。
一天,有一個吳大卿(字德明)的人拿著四首絕向來拜見師父,師父用原詩的韻腳來唱和。第一首是:“燕國蟾公即此州,超凡入聖洞賓儔。一時鶴駕歸蓬島,萬劫仙鄉出土丘。”第二首寫道:“我本深山獨自居,誰知天下眾人譽。軒轅道士來相訪,不解言談世俗書。”第三首為:“莫把閑人作等閑,閑人無欲近仙班。不於此日開心地,更待何時到寶山?”第四首說:“混沌開基得自然,靈明翻小大椿年。出生入死常無我,跨古騰今自在仙。”
師父又給支仲元題畫,在得一、元保、玄素三位神仙畫像上題寫道:“得道真仙世莫窮,三仙何代顯靈蹤。直教禦府相傳授,閱向人間類赤鬆。”另外,居士們來請師父寫頌,師父出示了一首七言絕句:“朝昏忽忽急相催,暗換浮生兩鬢絲。造物戲人俱是夢,是非向日又如何? 自從師父接受燕京行省各位官員的邀請,於1225年起入住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以來,麵對天長觀破舊塌陷的殿堂和房舍,破敗不堪的門窗和台階,開始發心重整道場,讓弟子們逐漸修葺,把漏的地方補上,傾斜的地方修正。直到1226年,全部的修複工作才算完成,房舍庭院都為之一新。除此,又新建了四十多間寮房,並沒有借助外界的支持,都是道觀自己供給的。每當到了夏天,命各個齋舍不要點燈,到了深秋再點燈,以此來預防火災。
1226年農曆十月,師父離開了寶玄堂,到方壺齋居住。他每天召集有修行的道人,一起坐談各種高論,有時整個晚上都不睡。冬月十三日半夜,師父披上衣服站起來到中庭漫步,回房後作了一首五言律詩,詩寫道:
萬象彌天闊,三更坐地勞。
參橫西嶺下,鬥轉北辰高。
大勢無由遏,長空不可韜。
循環諸主宰,億劫自堅牢。
1227年從春天到夏天都很幹旱,有關部門多次祈禱,很少獲得感應。一天,京師“奉道會”的道眾來拜謁師父,請求師父祈雨。不久,又有“消災會”也來請師父作醮。師父緩緩地說:“我也打算做道場,剛好你們也提出這樣的建議,真是好事不約而同啊。不過,你們兩家應當做事勤快一些,提前精心準備。”於是約定五月一日做祈雨醮,初三這天做賀雨醮,初一到初三這三天之內就會有雨。要是過了三天,即使下了雨,也不是因齋醮法事而求得的雨。有人說:“天意不可知。師父對他們講這樣的話,萬一法會那幾天不下雨,豈不招來小人的譏諷?”師父說:“你不懂。”
等到醮事完成的那一天,果然下起了雨。第二天,雨下得超過一尺。過了三天,到第四天天放睛時才結束,於是舉行了謝雨醮。整個齋醮法會正像師父說得那樣。 1227年夏天的天氣很悶熱,張資允元帥來廟裏請師父去西山遊覽,多次邀請後,師父終於答應了。第二天等法會結束後,他們就雨後遊曆東山庵。師父與賓客坐在樹林中,黃昏時分準備返回時,師父作了一首絕句,絕句寫道:“西山爽氣清,過雨白雲輕。有客林中坐,無心道自成。”回到元帥的府第,師父在閣樓住了幾天,有人竟然徹夜不眠地到這裏來聽師父講道。之後,師父又接受了大穀庵的邀請做醮。
第二天,清夢庵又邀請師父至廟中。這天傍晚從北飄來大雨,雷電大作,清夢庵的東、西方向上空不斷地電閃雷鳴。師父說:“雷電也是大道顯現出來的妙用啊,但得道之人因功行兩全,自己的閃光點很徹亮,就算是耀眼的雷電也無可匹及。”夜深後客人散去,師父在草堂中休息。不一會兒風雨大作,一聲巨雷響後,窗戶幾乎要被震裂,但不久雷聲就消失了,大家都很驚異。有人問“雷電霹靂應當連續不斷地作響,為什麼震過一下就停了呢?”有人回答說:“因為雷部將帥看到有邱真人這樣的高士在這裏,為此而平息了威怒啊!”
師父回到天長觀後。五月二十五日,道人王誌明從秦州來傳達成吉思汗的旨意,要把北宮仙島改為萬安宮,把天長觀改為長春宮,詔告所有的出家向善之人都隸屬師父管轄,甚至還還賜給師父調動軍隊的虎符,道教的一切事務都仰交給邱神仙來處置辦理。 小暑過後時常下大雨,暑氣愈發熾熱,師父寫了一首七言詩眾人看:
溽暑熏天萬裏遙,洪波拍海大川潮。
嘉禾已見三秋熟,早魑仍聞五月消。
百姓共忻生有望,三軍不待令方調。
實由道化行無外,暗賜豐年助盛朝。
自從瓊華島(在今北京北海公園)改成萬安宮道院以來,砍柴捕魚的人就不去這裏了。幾年過後,田園、池塘裏的飛禽、遊魚日益生育繁衍,遊人來往不絕。師父在天長觀做道場的閑暇時間,每天都騎著馬到那裏去遊玩一次。1227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師父因病沒有外出,在長春宮東麵的溪水裏沐浴。二十三日,有人報告說巳時、午時之間雷雨大作,太液池的南岸崩塌斷裂,池中的水流入東湖,這聲音在幾十裏外都能聽到。池中的大鱉、揚子鱷、魚都跑光了,太液池幹涸,北口的山峰也已崩塌。師父聽到這消息後,開始沒說話,過了好久,笑著說:“山摧池枯,我將和它們一起離開!”
七月四日,師父對弟子們說:“過去馬丹陽曾對我說:‘我羽化後,全真道將會大興,各地都將信仰道教。長春啊,你正好處在這樣的好時期,屆時道觀都會有朝廷敕賜建設,你也會去主持大的宮觀,甚至還會有使者佩帶牌符傳旨,讓你去管轄道教各項事務。而這時就是你功成名遂,羽化歸真的時候了。u0027“丹陽真人的話已經一一應驗了,都很契合。更何況我全真門中人才濟濟,內外都很完備,我離開人世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師父在寶玄堂養病,一天之內多次去廁所。弟子們請求師父,讓他們都去侍奉,師父說:“我不想勞煩別人,你們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何況去廁所、回臥室又有什麼差別呢!”七月七日,弟子們又請求說:“每天舉行齋醮道場,奉道的善人都很多。願師父慈悲,迎請您到堂上去,來滿足道眾瞻仰敬禮的心願。”師父說:“我九日去。”這天午後,師父留下一首頌辭:
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沒水常閑。
微光見處跳烏兔,玄量開時納海山。
揮斥八紱如咫尺,吹噓萬有似機關。
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時人妄聽間。
於是,師父登上葆光堂,羽化歸真,奇異的香氣充滿了廳堂。1227年農曆七月初九師父羽化後,我們都拈香、拜別師父,道眾們都要去靈前吊祭。侍者張誌素、武誌攄等人攔住大家,說:“邱真人臨終前有遺言,命弟子宋道安掌管全真教務,尹誌平和張誌鬆協助,王誌明依舊負責原來的事情。而宋德方、李誌常等人也要與師兄弟一起參議教門中的大事。”於是又高舉師父的遺世頌詞給大家看,宋道安等人拜了又拜,接受了師父的遺命。第二天黎明,大家都穿著喪服行喪禮,來參加師父喪禮的人數以萬計。
宣差劉仲祿聽了這個消息後很震驚,他感歎道:“邱真人自從朝見以來,與成吉思汗達到了相同的見解與看法,離開之後,大汗也很想念邱道長,從來沒有忘記過。現在邱真人已經羽化,應當趕快向大汗報告。”師父頭七之時,各地的道士、信眾都從遠處趕來吊唁,他們哭泣的悲痛感情就如同親生父母去世一般。好多人都著急來廟裏求賜法名,成為全真弟子。一天,宋道安對我(作者李誌常)說:“七月初七,咱們一起接受了師父的法旨。既然受了師父的信任,起法名這樣的事情,就由你代師父起草吧,我來加蓋印章。這件事情已經這樣做了,姑且繼續這麼辦吧。”
不久,清和大師尹誌平從德興府(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回來,舉行祭祀儀式。斷七以後,宋道安對尹誌平說:“我老了,沒有精力去維持教門的日常事務,你代替我管理吧。”宋道安多次讓位,尹誌平最終接受了他的委托,全真道的信眾並沒有比過去少。 1228年春天的農曆三月初,掌教清和大師尹誌平建議為師父在白雲觀構建殿堂供奉。有人說:“蓋造殿堂耗費巨大,況且廟裏儲備的糧食也非常少,恐怕難以成功。”清和大師說:“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提前規劃好。大家都喜歡別人已經準備好的東西,卻不想計劃如何去著手開始,況且這事不是私事,大家一起共事哪能辦不了呢?而且師父的遺德廣布四方,各地的人誰不仰慕師父呢?不用煩勞化緣,自然會有人來讚助此事,大家不要有顧慮。如果事情進展得不順利,廟裏的財產都用光了的話,就算我們每人拿個瓢去乞討,也要為師父把這座殿堂蓋起來。
宣差劉仲祿聽說這件事後很高興,大力支持,於是推舉鞠誌圓等人辦理這項工程。從四月上旬的丁日開工,平整地麵,建立基址。過了戊、己、庚這三天,就有山西、河北等地二百多個道人,支援糧食來幫忙,他們也很願意出力建造供奉邱真人的殿堂。經過四十天的建設,工程宣告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一同盡力的人有很多,不能一一都記錄下來。大家都說,殿堂建造成功,雖然得力於人力的辛勞,但也有聖賢在暗自扶持的緣故。
殿堂蓋好後,就打算在師父的升遐日——七月九日這天舉行盛大的儀式來安葬邱真人。但是六月裏,雨下個不停,人們都擔心會妨礙儀式的進行。而過了七月初一,天氣放睛,大家心中都很喜悅。舉行葬禮的前一天,就已經點上香燭,擺設好席案,使祭祀活動顯得莊嚴整齊。等到打開靈柩的時候,師父的麵色就像活著一樣。瞻仰遺容的儀式進行了三天,遠近的官員、士人、庶民、僧人、尼姑、道眾,每天來的都有上萬人。他們稽首禮拜,驚歎師父的遺體麵色如生。不久,這個消息就傳到各地,來皈依和奉道的人不計其數。長春宮提前十天就開始準備,為紀念師父設立了三天三夜的道場。到七月初八的辰時,有黑色的鶴從西南飛來,接著有白鶴隨後飛來,人們都仰望鶴群,感到很奇異。九日的子時,設立靈寶清醮三百六十分位,醮禮完畢後,就把師父的遺體埋藏在堂中,奇異的芳香很久都沒散去。到了中午,一共有幾千個道士,以及一萬多名信眾來向師父遺體告別。
安奉師父遺體的儀式結束後,第二天就又下起了大雨。人們都感歎說:“天道和人事,上下互相應合,才能完成這樣的大事。如果不是因為邱真人道德純備,和天地相通,上達神明,能夠有這樣的感應嗎?這肯定不是人力所能夠達到的。”
燕京行省的宣撫大人王楫(字巨川)是陝西鹹陽那邊的顯貴人家,平日就很仰慕道教的玄妙義理,近年來又和師父在北京相會。兩人彼此思想相投,王楫對師父的敬仰更勝過以往。因此,那天安葬師父的時候,王楫親自來負責統籌。北京內外都安排了全副武裝的士兵,防止發生突發事件。直到葬禮結束,整個活動都沒有受到一點擾亂。於是王楫親自為師父的靈堂題寫了“處順”的匾額,為廟裏題寫了“白雲”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