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長春真人西遊記下(2 / 3)

在二、三月裏,從山南刮起大風,岩石的洞穴裏先發出鳴聲,這是巨大聲響的前奏。風從山間吹出,開始是旋風,成百上千,像旋轉的羊角。不久,合成一股大風,飛沙走石,拔倒樹木和房屋,氣勢震動百川,最後在東南方向上停下來。另外,東南方山澗的後麵有三四個水磨,流到平地上水勢逐漸微弱以至斷絕,到了山中突然湧出,水中有魚蝦出沒。大水有時會淹沒居民的房屋,到仲春時節河水漸漸枯竭,地麵下陷。

西北方一千多裏外是儉儉州(又稱謙州,今屬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那裏出產好鐵,有很多青鼠(屬鬆鼠一類),也種植麥子,更有成百上千的漢人工匠住在那裏,製造綾羅錦綺。從棲霞觀向西南遠眺,可以望見金山,山上常常下冰雹,農曆五、六月裏都會下大雪,深達一丈多。廟的北邊有些地方有沙漠,生長著肉蓯蓉,蒙古人把它們叫“唆眼”,把水叫“兀速”,把草叫“愛不速”。進入陰山的深山裏,鬆樹都高達十丈左右。

在棲霞觀常住的道眾們告訴師父說:“這裏屬於遙遠的蕃國,從遠古時代以來就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化,隻有山精鬼魅迷惑人。自從師父在此建廟以來,多次設齋建醮,月初、月中舉行法會,很多當地人都已經把不殺生做為戒條。如果不是道法的教化,怎麼能這樣呢?”去年的時候,棲霞觀道眾被當地人嫉妒迫害,大家心中很是不安。一天,宋道安正在室內休息,夢中在天窗裏看見虛靜子趙道堅對他說:“有信來。”道安問:“從哪裏來?”趙公說:“從天上來。”宋道安接信一看,隻看到“太清”兩個字,忽然這一切又都消失了。第二天,師父就寄送來了我們西行情況的書信,告知了平安。從那以後,奇怪的事情就逐漸消失了。另外,又有一個叫羅生的醫生,他無事生非,欺負棲霞觀的道眾。一天走到道觀前,從馬上掉了下來,折斷了脛骨,他自己懺悔說:“這是我的罪過......”並向道眾表示了歉意。

師父東行,寫了一篇教語,出示給眾人:

萬裏乘官馬,三年別故人。幹戈猶未息,道德偶然陳。

論氣當秋夜,還鄉及幕春。思歸無限眾,不得下情伸。

蒙古官員阿裏鮮告訴師父說:“通往南方的路都在沙石間繞行,水草很少,而來往的使者、客旅卻很多,馬匹很辛苦,恐怕要滯後。”師父說:“我們師徒會分三路人馬返回,不用擔心。” 在阿不罕山(在今蒙古國科布多省)棲霞觀修整了幾天後,1223年農曆五月七日,師父讓宋道安、夏誌誠、宋德方、孟誌溫、何誌堅、潘德衝六位師兄弟先走。十四日,師父帶著尹誌平、王誌明、於誌可、鞠誌圓、楊誌靜、綦誌清等六人隨後出發。夾穀妃、郭宣差、李萬戶等幾十人為師父錢行,送出二十裏,都下馬拜了又拜,揮淚而別。師父知道緣分已了,因此不為所動,快馬前進。十八日,張誌素、孫誌堅、鄭誌修、張誌遠、李誌常(作者本人)我們五人最後動身,前後分三批人馬返回。

師父向東走,十六日翻過大山。山上有積雪,很寒冷,在圓帳換了馬匹。十七日師父沒怎麼吃飯,隻是不時地喝湯。向東南走,經過大沙地,沙地上長著草木,草木叢中有很多蚊子和飛虻,夜晚就在河的東邊住宿。又走了幾天,師父體力不支騎不了馬,就讓他在車坐著。尹誌平問他說:“師父您得了什麼病?”師父說:“我的病不是醫生可以診斷的。這是前輩聖賢對我的磨練,不能很快就病愈,你們不要太擔心了。”師父雖然這樣安慰我們,但大家都為他憂鬱不能釋懷。這天晚上,尹誌平夢到神人對他說:“師父的疾病,你們不要擔憂,回到漢地自然就好了。”

又走了三百多裏沙路,路上水草極少,驛馬連夜不停地前進,兩夜才走出來。這地方離西夏人的北部邊疆很近,帳篷漸漸多了起來,驛馬也很容易得到,我們第三批人馬已經趕上師父的第二批人馬。六月二十一日,住在漁陽關,師父從十七日到這時還沒有吃東西。第二天過了漁陽關,向東走五十多裏到了豐州(在今呼和浩特市附近),自元帥以下的官員都出來迎接師父。宣差俞公請師父住在他家裏,給師父做熱湯麵吃。

師父這天飽飽地吃了一頓。這之後師父又設壇做齋,飲食終於恢複了正常。大家都說:“清和(尹誌平號“清和子”)前天的夢一點都沒錯啊,師父一回到漢地,立馬就適應了。”1223年農曆六月,我們歸程行走到了豐州(在今呼和浩特市附近),這時已經到了夏末,北廊之上的涼風時時吹入座中,俞公拿繭紙請師父為他題字。師父寫道:

身閑無俗念,鳥宿至雞鳴。一眼不見睡,寸心何所縈。

雲收溪月白,氣爽穀神輕。不是朝昏坐,行功扭捏成。

七月初一,我們又繼續踏上歸途,過了三天來到下水城(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元帥夾穀公出城迎接,招待師父在自己的宅院居住,來瞻仰施禮的人多達千餘。夾穀元帥日益敬重師父,獻給師父三隻大雁,師父在七夕這天到城外遊覽,把這些大雁全都放到湖裏去了。過了一會兒,大雁在風濤中飛翔嬉戲,悠閑自得。於是師父賦詩一首:

養爾存心欲薦庖,連吾善念不為肴。

扁舟送在鯨波裏,會待三秋長六梢。

又寫道:

兩兩三三好弟兄,秋來羽翼未能成。

放歸碧海深沉處,浩蕩波瀾快野情。

第二天,我們又動身出發。七月九日到了雲中城(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鎮),宣差總管阿不合和這裏的道眾們出城迎接,用步攀把師父接到阿不合府第的樓上居住。在雲中城住了二十多天,總管以下的好多人早晨來向師父請安,晚上又來向師父問好。雲中城的士大夫們每天也都來請教,師父作詩贈給他們說:

得旨還鄉少,乘春造物多。三陽初變化,一氣自衝和。

驛馬程程送,雲山處處羅。京城一萬裏,重到即如何?

十三日,宣差阿裏鮮要往山東宣讀成吉思汗的詔令,招降納叛。請求讓師父派弟子尹誌平與他同行。師父說:“天意不答應,即使去了又有什麼益處呢?”阿裏鮮拜了又拜,說:“若大汗動用武力,一定會使生靈遭到殺戮。願師父慈悲為懷,發發話吧。”

師父過了好一會兒回複道:“雖然救不了眾生,但總比坐視他們慘死要好得多。”於是命清和子尹誌平和阿裏鮮一同往山東,當即給了他們招諭的兩封書信。又聽說宣德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一帶)以南,各地出現了很多新出家的道眾,師父擔心各處宮觀難以接待,於是命令尹誌平加以控製。師父讓尹誌平給道眾們帶去了一封親筆信,信中寫道:“我長途跋涉萬餘裏,一去就是三年,有多少出家道人放任自己,成了渾渾噩噩的無賴?尹公到達之日,就要執行教令,不要讓我全真門戶存在妨礙道法教化的問題!道心不堅的人皆是福運淺薄,在修道的過程中容易轉變心誌。修道就好比上山,肯定會費力而且緩慢,但卻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山頂前進;而無所作為的人就像下坡,輕鬆無礙,還反倒覺得自己勝人一籌。”

宣德州的元帥移剌相公派遣專使拿著信到雲中城,居然還把自己乘坐的馬獻給師父。 1223年農曆八月初,我們從雲中城(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鎮)出發,向東過楊河(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經過白登(今山西省陽高縣)、天城(今山西省天鎮縣),懷安(今河北省懷安縣)幾座城,渡過了渾河(今桑幹河),共走了十二天來到宣德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一帶),駐守宣德州的移刺元帥威儀整齊地在城郭外迎接師父。西行之前,移刺元帥就曾經邀請師父在他建造的朝元觀居住,這次回來還是在朝元觀住,道友們都恭敬地侍奉師父,師父寫了一首四十字的詩:

萬裏遊生界,三年別故鄉。回頭身已老,過眼夢何長!

浩浩天空闊,紛紛事杳茫。江南及塞北,從古至今常。

聽朝元觀的道眾們說,去年冬天有人看見虛靜先生趙公牽著馬從城門進來,眾人為此而出來迎接,但是趙公忽然就不見了,德興府(今張家口市涿鹿縣)、安定也有人看見了他。河朔州府的王公、官員、將帥和很多士人、庶民,都爭看寫信來請師父,就像輻輳一般,人特別多,師父隻是略回答幾個字罷了。有次他給人回信,寫道:“王室未寧,道門先暢。開度有緣,恢弘無量。群方帥首,誌心歸向,恨不化身,分酬眾望。”

十月初一,師父在龍門川作醮祈禱;十月十五,又在朝陽觀作醮。十一月十五日,宋德方等人因為西行時過野狐嶺的時候,看見白骨,曾發願超度,於是他和太君尹千億在德興龍陽觀舉行齋醮儀式,拔度孤魂早升天。他們超度之前的幾天內還有些寒冷,但到了設醮度亡的那兩個夜晚,包括後來的三天都溫暖如春。

醮事完畢,賈昌元帥從成吉思汗的行宮那裏回來,賈昌傳大汗的旨說:“邱神仙春天啟程走到夏天,一路很不容易。一路上他們提供的食宿驛站都好不好?到了宣德州,那裏的官府是否留意您的飲食起居?招諭下麵的百姓來了沒有?朕常常思念神仙,神仙也別忘了朕啊。”1223年臘月十五,我們在蔚州(今河北蔚縣)三館舉行醮事。師父在龍陽觀過冬,早晚常在龍岡上散步,從山崗朝下能夠俯看德興府(今河北張家口)全貌,因為正值戰亂,德興地區村落蕭條,於是師父作詩抒發自己的感慨:

昔年喬木參天合,今日村坊遍地開。

無限蒼生臨白刃,幾多華屋變青灰。

又寫道:

豪傑痛吟千萬首,古今能有幾多人。

研窮物外閑中趣,得脫輪回泉下塵。

1224年春天的二月初,師父在縉山(今北京市延慶區)的秋陽觀做齋醮科儀。秋陽觀在大翮山(今海坨山)的南麵,山川清明秀麗,有鬆樹藤蘿,雲煙皓月,是道家修行的最佳之地。師父寫詩題記其勝跡說:

秋陽觀後碧岩深,萬頃煙霞插翠岑。

一徑桃花春水急,彎環流出洞天心。

又寫道:

群山一帶碧嵯峨,上有群仙日夜過。

洞府深沉人不到,時聞岩堅洞仙歌。

燕京行省的金紫光祿大夫石抹鹹得不、宣差劉公等各位官員派遣使者拿著書信前來,懇請師父到燕京大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居住,師父同意了。這之後不久,燕京的官員便派驛馬來接師父。師父過了居庸關向南走,北京的道友到南口神遊觀來迎接。第二天清早,遠處四方的父老男女用香、花歡迎師父回到北京,瞻仰行禮的人擠滿了道路兩邊。當時師父西行前,大家都問師父什麼時候回來,師父說三年就回來了,三年就回來了,如今果然像師父所說的那樣。

二月初七,師父住進了天長觀,每天都有上千人來道觀要求師父做道場。二月十五日,道眾請師父去了玉虛觀。1224年農曆二月二十二日,曷剌從成吉思汗的行宮回來,對師父傳達旨意說:“邱神仙回到漢地後,就以清靜無為的道教理念教化人們,每天在殿堂內誦經回向給朕,祈願朕長壽,這樣甚好!讓邱神仙在好的地方,選擇愛住的地方住。告訴阿裏鮮,神仙年事已高,要好好地照顧。邱神仙也不要忘了朕過去給您說過的話。”

仲夏五月,燕京行省金紫光祿大夫石抹鹹得卜、便宜大人劉相公屢次作疏文請師父去大天長觀當住持。五月二十二日,師父接受了他們的邀請,到天長觀去,空中有數隻鶴做前導,朝西北方向飛去。

而自從師父住在玉虛觀或是到別的地方做齋醮,經常都有三五隻鶴在上麵飛翔、鳴叫。北方信奉道教的人本來就少,到了這兒,如果想用聖賢之道讓人們皈依向化,就得通過這樣神異的現象來彰顯教化,感召世人。大家都稽首跪拜,行道家之禮,時俗為之一變。玉虛觀的井水過去又鹹又苦,但從1224年到1225年開始,從西邊來的道教徒越來越多,井水的味道也隨之變甜,這也是善緣啊。

六月十五日,宣差劄八相公傳成吉思汗旨說:“自從神仙離開以後,朕沒有一天忘記神仙,神仙也不要忘了朕。在朕所有的轄地,您喜愛哪裏,願意在哪裏住就在哪裏住。神仙的弟子們能一直為朕誦經,祝朕長壽,還是會予以表彰。”

自從師父回到北京,各地道人日益雲集而來,歪理邪說日漸消失。北京的人民都仰慕師父,心向道教,道教的教理教義仿佛家喻戶曉。全真道組織的力量也迅速壯大,和過去比起來多出百倍。於是,師父在天長觀建立了八個道教組織,分別叫做平等會、長春會、靈寶會、長生會、明真會、平安會、消災會、萬蓮會。1225年,自從師父回到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之後,遠方來求法名的道人們相繼到來,人數日益增多,師父曾把四首頌辭出示給他們。其中的第一首言:

世情無斷滅,法界有消磨。

好惡縈心曲,漂淪奈爾何。

第二首寫道:

有物先天貴,無名不自生。

人心常隱伏,法界任縱橫。

第三首是:

徇物雙眸眩,勞生四大窮。

世間渾是假,心上不知空。

第四首說:

昨日念無蹤,今朝事亦同。

不如齊放下,度日且空空。

每次做完齋醮科儀,師父都要去瓊華島(在今北京北海公園)遊賞,隨行的有六七人,靜靜地坐在鬆蔭下,各自賦詩,互相依次聯句唱和。師父有時在飲茶的間隙,讓隨從的人唱《遊仙曲》數闕。夕陽落山,大家安閑愉悅,樂而忘返。燕京行省長官石抹鹹得不和宣差劄八相公見師父有這樣的愛好,就把北宮(今北京什刹海附近)的田園、池塘連同附近的幾十頃土地一起獻給師父,還請師父修建道院。師父不願接受,但他們又來請求,才終於接受了。接著行省又為此頒布榜文,說禁止在這些地方采伐樹木。於是師父在那裏安置道眾,逐漸修葺房舍,然後寫好文表報告成吉思汗。大汗同意了師父的上奏,從這以後一到良辰吉日,師父總會去這些地方轉轉。

1225年寒食節這天,師父作了兩首春遊詩。第一首寫道:

十頃方池閑禦園,森森鬆柏罩清煙。

亭台萬事都歸夢,花柳三春卻屬仙。

島外更無清絕地,人間惟有廣寒天。

深知造物安排定,乞與官民種禍田。

第二首說:

清明時節杏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

島外茫茫春水闊,鬆間獵獵暖風回。

遊人共歎斜陽逼,達士猶嗟短景催。

安得大丹冥換骨,化身飛上鬱羅台。 1225年農曆四月,北京宣撫大人王楫(金元時期官員,字巨川)請師父在他府中舉行齋醮儀式。因為王楫是陝西人,於是師父和他一起聊起鹹陽、終南山一帶竹木繁茂的勝景(邱處機曾在陝近二十年)。王楫請師父看庭院中的竹子,師父說:“這竹子非常秀麗,尤其是在戰火之後,更是不可多得,我過去在磻溪(在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居住時,那裏的茂林修竹,真是天下奇觀,回想起來如同夢幻一般。”師父又說:“可是現在我老了,離去的日子就要到了,不如分給我幾十竿竹子種植在天長觀寶玄堂的北廊,遮擋美觀一下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