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摩是家中的獨苗,父親很多事都由著他,母親也對他非常溺愛。這個家庭的每一份愛,都給徐誌摩帶來了很大影響,讓他性情溫和,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朋友。在快樂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憂患意識少,所以他比同齡人顯得更天真些。徐誌摩有著深入骨髓的天真,所以他和林徽因的故事也就沒有什麼想不通,雖然他那時表麵上比林徽因年長八歲,但骨子裏並不比徽因成熟,所以他可以任性,可以為了夢中的女孩瘋狂。
進入林家公寓的徐誌摩並不快樂,他有著求學的不得意,也有家庭的不自由。早在讀中學的時候,家裏就為了他定了一門親事。雖然徐誌摩對於這種愛戀非常不滿意,但是他的家庭卻非常滿意這個新娘子,因為她有著顯赫的家世和美麗的外表。
很多人都記著納蘭容若的一句話:“人生若隻如初見。”人生之初,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美麗的開始也讓人充滿憧憬,可一旦麵對現實問題,一切又都變了,變得麵目全非。
林徽因的出現仿佛是徐誌摩的轉折點,她正好出現在他最彷徨無奈的時候,她就像一盞燈火點亮了徐誌摩的世界。
徐誌摩開始時隻是把林長民當作知己,可是徽因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卻總是吸引著他的目光。徽因這樣的女子太聰明,總是能隨時展現一身的魅力,讓欣賞的人將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優雅、大方。她不僅愉悅了別人,也溫暖了自己。
他愛上了她,沒有任何理由。他喜歡和她在一起,他愛她的純真美麗,愛她的才情,愛她那緊緊深鎖的雙眉,愛她那動聽的聲音,詩人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她激發了他所有的詩性,雖然他也知道自己早已經沒有了愛人的權利,可還是希望能和她在一起。
“也許,從現在開始,愛、自由、美將會成為我終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為,愛還是人生第一件偉大的事業,生命中沒有愛的自由,也就不會有其他別的自由了。”這是他最真實的情感流露。
男人和女人,如果每天都有共同的話題,他們的心就會越來越近,徐誌摩和林徽因的感覺更像是師生戀,愛情從量變到質變。
除了林徽因,沒有人知道徐誌摩的心,他是那麼熱烈地燃燒著,像個孩子一樣天真。在他們相識的最初,她隻是把他當作“大朋友”,當成她的“徐叔叔”,可是,當這位比自己年長而且已婚的男子向她赤裸裸地表達愛慕之情的時候,林徽因知道她再也控製不了自己,知道了愛情的殺傷力,她無所適從,因為他是有家庭的人。此時的徐誌摩已經失去了愛的權利,因為他已婚,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
徐誌摩是一個崇尚愛和自由的人,對於家裏為他娶進來的妻子,他從來沒有一絲柔情,即使張幼儀也是一個大家閨秀,是一個賢惠的女人,他也不願意看一眼。多情的人也最無情,他可以在任何人麵前展現他多情才子的一麵,就是不願意為張幼儀露出一點笑容,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甚至不願意承擔他作為一個丈夫的責任。
這個24歲的男人填滿了徽因孤寂的心,她的少女情懷充滿了對他的信賴和愛慕。詩人被迷惑了,寫下了一首首情詩,他愛上了像精靈一樣可愛的林徽因,當她用她那天真的眼神看著他的時候,他徹底沉淪了,“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麼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隻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會兒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這朵白蓮已經深深地種植在他心裏,他願意為她永遠停留。
人就是這麼奇怪的動物,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時候,徐誌摩都不想正視她,即使張幼儀落落大方、美麗嫻靜,可這一切都與徐誌摩無緣,他見到林徽因卻仿佛被電到一樣,認定她是他命中的紅顏,願意為她萬劫不複,即使犧牲一切,隻要和她的那一段緣分。
可是麵對他赤裸裸的愛和表白,她害怕了,她怕傷害他的妻子,害怕這無法預知的未來,更怕自己一生都會活在痛苦中,所以她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隻做他一輩子的靈魂知己,選擇了離開倫敦。
當他知道她要離開倫敦的時候,他悲傷了,她竟然沒有和他告別就走了。她離開的那天,他哭了,倫敦之戀隨著汽笛聲被徽因深深地埋藏在心靈深處,帶給徐誌摩的卻是永久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