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回國之後,陳賡就立即向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建議:應當請錢學森先生考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聽取這位著名的火箭專家對於中國研製火箭的意見。彭德懷隨即把這一意見報告周恩來總理和毛澤東主席。就在彭德懷轉告陳賡,可以邀請錢學森考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時候,錢學森在中國科學院的安排下,已經來到哈爾濱!
正因為這樣,陳賡不僅在電話中告訴中共黑龍江省委馬上安排參觀,向來做事幹脆、順火火的他,也當即從北京趕來。
密談中國導彈計劃
陳賡跟錢學森握手的一刹那,錢學森深受感動。陳賡向錢學森介紹了站在他身後的幾位軍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領導班子劉居英、徐立行、張衍等。內中的劉居英,少將軍銜,“哈軍工”副院長。他的哥哥劉誌賢,即陸平。後來,當劉居英接替陳賡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時,陸平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兄弟倆同時執掌中國兩所重要大學,一時間傳為佳話。
陳賡快人快語,對錢學森說:“我們軍事工程學院打開大門來歡迎錢學森先生。對於錢先生來說,我們沒有什麼密要保的。那些嚴格的保密規定,無非是在美國人麵前裝蒜,不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發展水平。”
陳賡的一番話,充滿對於錢學森的信任感。
陳賡花費了一天時間,陪同錢學森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參觀。
錢學森來到空軍工程係,係主任唐鐸少將帶領許多教授、教師跟錢學森見麵。錢學森見到了羅時鈞、莊逢甘,非常開心。他倆都穿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給錢學森麵目一新的感覺。
出乎錢學森的意料,他還見到老同學、老朋友梁守盤、馬明德、嶽劼毅。他們怎麼也會來到這裏執教的呢?
原來,這批航空工程專家,都是陳賡“挖”來的。
看到有那麼多同行雲集建院才幾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錢學森被陳賡求賢若渴、高度重視知識分子的態度深深感動。錢學森說:“地球真小,我沒想到在軍事工程學院會見到這些老同學和老朋友。”
到處“挖”人的陳賡,當時還曾打算把錢學森從中國科學院“挖”過來,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呢。
下午,陳賡等陪同錢學森參觀炮兵工程係,在那裏錢學森第一次見到了任新民,後來任新民成了錢學森的左右手。
任新民於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8年9月,被美國布法羅大學機械工程係聘任為講師。1949年8月,新中國誕生前夕,他從美國回國。1952年8月,當陳賡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時,任新民就是八位籌備委員之一。當學院在哈爾濱正式成立之後,P東賡任院長,任命任新民為炮兵工程係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授會主任,從事火箭研究。1955年任新民被授予上校軍銜。在錢學森1955年10月回國之前,任新民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研究火箭的專家。
任新民後來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航空航天部總工程師,中國宇航學會理事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1985年10月被國際宇航科學院接納為院士。
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任新民在接受本書作者采訪時,說及一件重要的事:就在錢學森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前幾天,他和周曼殊、金家駿三位教員給陳賡院長寫了一個報告,並請陳賡院長轉交中央軍委。這個報告提出了我國應當重視研製火箭武器和發展火箭財。
不早不晚,錢學森恰恰在這個時候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所以跟任新民、周曼殊和金家駿這三位火箭專家談得非常投入。
在火箭教授會的實驗室裏,任新民向錢學森介紹了室外固體火箭點火試車的試驗,錢學森這才得知,中國也已經在著手火箭研究。任新民指著一個十多米高的鐵架子,謙虛地說:“不怕錢先生笑話,我們做比衝試驗,方法很原始,另外用火箭彈測曲線,也是笨辦法上馬。”
錢學森稱讚說不容易。你們的研究工作已有相當的深度,盡管條件有限,已經幹起來了嘛。邁出這一步,實在出乎我的意料!”
錢學森對陳賡說:“任教授是你們的火箭專家,我今天有幸認識了他!”
陳賡馬上抓住這一話題,問錢學森道:“錢先生,你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
錢學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麼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陳賡聽罷,笑道:“錢先生,我就要你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