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秋,蔣百裏與左藤屋子幸小姐結婚,左藤屋子幸改名蔣左梅。左藤屋子幸小蔣百裏8歲,日本北海道人。畢業於日本護士助生專門學校,然後又在帝國大學產科學習過5年。蔣百裏喜歡梅花,為她取名字“左梅”之後,在家鄉浙江硤石購地數畝種梅二百株,號曰“梅園”
蔣百裏與蔣左梅結婚之後,生下“五朵金花”:
長女蔣昭,曾經學習演奏小提琴,不幸早逝。
次女救護隊,為傷員服務,後定居美國。
三女兒即蔣英。
四女兒蔣華,僑居比利時,興辦歐洲中山學校。1955年錢學森被軟禁於美國,寫信給中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陳叔通求救,那封至關重要的信,就是寄到比利時蔣華那裏,由她轉寄到中國。蔣華晚年回到北京。
五女兒蔣和,居北京。“文革”期間因父母親的曆史受到審查,蔣和在寫交代材料中赫然寫著“陳伯達是雜種”,嚇得審訊者不敢將材料上交。
蔣百裏作為中國的抗日將領,娶了日本妻子,在抗日戰爭期間備受風言風語之苦。左梅夫人在婚後不再說日語,在家中教女兒說漢語。
蔣百裏先後擔任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黎元洪總統府顧問、吳佩孚部總參謀長。
蔣百裏不僅是武將,而且頗具文才,可謂文武雙全。1918年底到1919年,蔣百裏隨梁啟超赴歐洲考察。回國之後,蔣百裏寫出《歐洲文藝複興史》一書,請梁啟超為之作序。
1923年,蔣百裏與胡適一起創辦了新月社,並同徐誌摩結為至交。
1935年,蔣百裏出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高等顧問,翌年奉蔣介石之命赴歐洲及美國考察。
1937年,蔣百裏在廬山為國民黨高級軍官講學,把講稿寫成《國防論》出版,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戰的軍事理論。該書扉頁題詞是:“萬語千言,隻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1938年8月代理陸軍大學校長(校長為蔣介石)。同年11月4日,蔣百裏病逝於廣西宜山,終年僅56歲,國民黨政府追認為陸軍上將。
抗日戰爭勝利後,左梅夫人雇船把蔣百裏的靈柩從廣西運到杭州安葬。
蔣家有女初長成
1935年,當24歲的錢學森準備遠渡重洋前往美國留學之際,蔣百裏帶了女兒蔣英前去看望。
蔣家有女初長成。這位昔日的小妹妹,已經15歲了,亭亭玉立,舉手投足全然是大家閨秀的風韻。
蔣英跟大哥哥錢學森很談得來,尤其是談論音樂。喜歡音樂的她,已經彈一手好鋼琴,而錢學森也喜歡音樂,他不僅是交通大學管弦樂隊的隊員,而且前不久——1935年2月,還在《浙江青年》第一卷第四期上發表了文章《音樂和音樂的內容》。
錢學森去美國的翌年,蔣百裏以軍事委員會高等顧問名義出訪歐美各國考察軍事。這是蔣百裏繼1906年留學德國、1918年底至1919年赴歐洲考察之後,第三次去歐洲。這次他帶了夫人以及三女兒蔣英、五女兒蔣和同往。
他們乘坐意大利維多利亞號郵船前往意大利,然後經維也納到達德國柏林。蔣百裏把兩個女兒蔣英、蔣和留在柏林貴族學校馮·斯東凡爾德學習。不久,蔣英考取國立柏林音樂大學聲樂係,師從係主任、男中音海爾曼·懷森堡,學習西洋美聲唱法。與此同時,她還學習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
1936年11月,蔣百裏偕夫人左梅從歐洲飛往美國考察。他們到洛杉磯的時候,前往加州理工學院看望了錢學森。自去美國後,錢學森與蔣英失去了聯係。蔣百裏把蔣英的一張照片送給了錢學森,似乎有意讓錢學森成為他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