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留學的故事(4)(3 / 3)

1961年5月25日,美國宣布實施“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布勞恩成為總統空間事務科學顧問,分管“阿波羅”工程。

1969年7月,由馮·布勞恩設計的世界上最大火箭“土星5號”第一次把人送上了月球。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類第一個腳印。與阿姆斯特朗通話的控製中心官員情不自禁高呼:“你踩下的腳印也是馮·布勞恩博士的足跡!”馮·布勞恩頓時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馮·布勞恩也終於實現了他的太空旅行之夢。

1977年6月16日,布勞恩因患腸癌在弗吉尼亞州的亞曆山大醫院與世長辭,終年65歲。馮·布勞恩為研製美國的航天飛機奉獻了最後的心力。

馮·布勞恩的成功,印證了美國總統裏根的一句話:“我們美國是一個由外來移民組成的國家。我們的國力源於自己的移民傳統和我們歡迎的異鄉僑客。這一點為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所不及。”

就在馮·布勞恩等在美國大展宏圖的同時,那些主管導彈發射的納粹頭子作為戰犯卻被押上了審判台。

36歲那年雙喜臨門

對於36歲的錢學森來說,1947年是雙喜臨門的一年:他晉升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終身教授;他結婚了。

錢學森從副教授到教授的時間是那麼的短暫:從1943年至1945年,錢學森的職稱是航空學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of Aeronautics)。1945年冬,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升為副教授。

才過了一年多,1947年2月,他經馮·卡門推薦,不僅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而且同時成為該校最年輕的終身教授。通常,當時在美國從副教授到教授需要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馮·卡門教授在推薦書中寫道:錢博士在應用數學和數學物理解決氣體動力學與結構彈性的難題方麵,絕對是同輩中的佼佼者……他人格成熟,堪當正教授之責,也是一位組織能力極強的好老師。他對知識和道德的忠誠,使他能全心奉獻於科學。

教授並不等同於終身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有數百位教授,但是每個係一般隻有2~3名終身教授。

所謂終身教授,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鐵飯碗”一經聘任後,終身教授的聘期可以延續到退休,不受學校各種階段性教學、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且沒有被解聘的壓力,同時他們還享受學校頒發的終身教授津貼。隻要你不犯法,大學是不能解聘終身教授的。

美國在1940年開始實行終身教授製。那一年,美國教授協會和美國學院協會發表了《關於學術自由與終身聘任製原則的1940年聲明》,正式確認了終身教授製。

當然,在美國要晉升為終身教授,條件也是很嚴格的:必須要在大學工作滿6年;必須在本領域權威學術雜誌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必須得到學生的普遍擁戴,同事的認可;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國家或者社會提供的相當數量的科研基金等。

錢學森應邀在航空係大廳舉行題為《飛向太空》的報告。麻省理工學院院長主持這一報告會。除了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學生之外,來自方方麵麵的同行、中國友人出席報告會。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五角大樓的軍界代表也出席了報告會。

錢學森講述火箭的曆史、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發展現狀、火箭的誘人前景——帶領人類飛向太空。他還特別講述了用核能燃料助推火箭的可能性。

錢學森的報告內容新穎,引起與會者的關注和興趣。這次報告,是錢學森作為終身教授第一次在麻省理工學院亮相。

錢學森決定在1947年暑假回國探望父親。誠如馮·卡門後來在回憶錄中所寫的:

1947年2月,我愉快地推薦他為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此後不久,錢收到從中國的來信,說他的母親去世了,其實錢學森的母親在錢學森出國之前就巳經病逝。他決定回祖國去安撫年邁的父親。這是他12年來第一次回國。

幾個月後,在一封長信裏他十分詳盡地告訴我他在祖國見到的人民貧困和痛苦。當時那裏是在國民黨人手裏。信的結尾他順便告訴我,他巳經和一位名叫蔣英的姑娘在上海結婚,準備把她帶來美國。她是一位具有歌唱家天才的可愛的世界主義者,曾在柏林研究過德國歌曲,後來在蘇黎世接受一位匈牙利女高音歌唱家的指導。錢愛好音樂,看來他很幸福。我也感到高興,他終於找到一位具有國際知識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