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軍方重視火箭研究,早於美國軍方,這也許就是德國火箭的研製水平遠遠超過美國的原因。早在1929年秋,德國陸軍就已經在研究“利用噴氣推進火箭運載炸彈的可能性”德國陸軍炮兵局研究與發展部主任卡爾·貝克爾少將把研製火箭的任務交給了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上尉。
1932年,布勞恩大學畢業,他還學會了駕駛飛機,獲得了飛機駕駛執照。就在這時,太空旅行協會的四個小夥子馮·布勞恩、魯道夫·內貝爾、克勞斯·裏德爾和瓦爾特·裏德爾,應多恩伯格的邀請,入住柏林附近陸軍庫莫斯道夫炮兵試驗場。多恩伯格在那裏建立了“陸軍火箭研究中心”這時候,馮·布勞恩才20歲!
雖然馮·布勞恩知道軍方研製火箭的目的是“利用噴氣推進火箭運載炸彈”但是他明白,不借助於軍方的財力,憑借他們這幾個小夥子是很難研製真正意義上的火箭。馮·布勞恩全身心投入軍方的研製火箭工作,其最終目的仍是太空旅行!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計算,一次又一次繪製圖紙,一次又一次試製火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其中有一次火箭爆炸甚至導致三人當場炸死!馮·布勞恩和他的夥伴們經過兩年的研製,在1934年12月,終於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用液體燃料推進的火箭——A2型火箭。A2火箭的升空高度達1.8公裏,這是當時世界上升空高度最高的火箭。
這一成功引起德國軍方的極大興趣,認為火箭能夠比威力最大的加農炮射程高出一倍。
於是,1936年,德國軍方在多恩伯格主持下,在佩內明德興建秘密的火箭研製基地,其中包括研究實驗室、試驗台、風洞、居住村以及集中營。那裏集中營中的囚犯,成為建設火箭研製基地的勞動力。
1937年5月,馮·布勞恩領導的火箭研究團隊從庫莫斯多夫遷到佩內明德,擔任技術部主任。馮·布勞恩成為佩內明德基地的首席火箭科學家,“導彈鼻祖”這時他才25歲!
馮·布勞恩講述的一個細節,給馮·卡門和錢學森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是在1939年3月23日,他的27歲生日,希特勒參觀了豎立在發射台上的火箭,布勞恩被指定給元首講述火箭技術原理。布勞恩極其認真細致地向希特勒講解,他發現,希特勒心不在焉。然而,當他講到火箭的軍事用途的時候,希特勒判若兩人,雙眼發亮,耳朵豎了起來!
馮·布勞恩的講解,引起希特勒的格外重視,他把導彈視為最新式的武器,克敵製勝的重要法寶。
於是,火箭的研製成了納粹德國的重大軍工項目。
1942年10月13日,VI火箭試射成功。VI火箭被稱為“飛翔的炸彈”(the flying bomb),BP巡航導彈的雛形。兩個月後,V2火箭試射成功。V2火箭是地對地導彈的雛形。
1942年12月,希特勒在觀看了V2火箭的試射後,親自下令把VI火箭、V2火箭列入批量生產,並作為針對倫敦的“複仇武器”1943年7月,馮·布勞恩為希特勒放映了V2火箭的發射實況影片並作現場解說,希特勒授予他“榮譽教授”稱號。
在“元首”的命令下,VI火箭和V2火箭一下子就生產了上千枚以至上萬枚。這兩種火箭襲擊倫敦,震驚了世界,而這時馮·布勞恩感到自責,但是已經為時太晚……
馮·布勞恩應錢學森的要求,寫出書麵報告《德國液態火箭研究與展望》。
通過審訊馮·布勞恩,馮·卡門和錢學森等還獲悉了一個令他們震驚的情報——德國已經在著手研製一種射程可以達到3000英裏的遠程導彈,美國紐約竟然在它的射程之內。
1945年6月20日,美國國務卿赫爾致電感謝馮·卡門調查團所做出的貢獻,批準將馮·布勞恩等德國科學家盡快帶回美國。
1945年9月16日清晨,灰色的美國運兵船“阿根廷”號駛務進了紐約港。船上除了幾千名回國的美軍士兵之外,還有一支來自德國由120名成員組成的“交響樂樂隊”。其實,這支德國“交響樂樂隊”的成員,清一色都是德國火箭專家!
他們到達美國的第二天,《紐約先驅論壇報》這樣報道:“一群德國人被帶到美國,他們將為美軍運輸部隊開車。”
美國軍方對德國導彈專家來到美國守口如瓶,這一方麵出於軍事上的保密,另一方麵也擔心一且消息泄露,會遭到“把納粹分子帶回美國”的罵名。直到很晚很晚,這些“交響樂樂隊”的成員由於對美國作出巨大的貢獻,在受到美國政府表彰時,才逐一公開亮相。
作為“頭號寶貝”,作為在德國獲得的最重要的“頭腦財富”,馮·布勞恩是被美軍用飛機秘密送到美國的。
馮·布勞恩剛到美國的那些日子,常常受到監視。一次,當他發現一名聯邦調査員跟蹤自已的汽車時,他說:“我唯一不喜歡美國的一點是他們到處跟蹤我。”不過,馮·布勞恩也很無奈,他畢竟來自納粹德國,何況原本還是納粹黨員。常言道,“用兵不疑,疑兵不用。”但美國人要用他這“疑兵”,一邊用,一邊“疑”1958年1月31日,由馮·布勞恩設計的“丘比特C”火箭成功地把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1號”送上太空。《時代》雜誌把馮·布勞恩當成了封麵人物,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還向他頒發了“美國公民服務獎”。從此,馮·布勞恩在美國昂起頭來,再也不是“疑兵”再也沒有“二等公民”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