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特是世界公認的近代流體力學的奠基人,有著“空氣動力學之父”的美譽。特別是他認為研究空氣動力學必須做模型實驗。1906年普朗特設計、建造了德國第一個風洞,從此風洞成為空氣動力學必備的研究手段。
在希特勒上台之後,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著名空氣動力學專家的普朗特與戈林的帝國空軍軍部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這樣,普朗特對法西斯發動的不義之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接受了馮·卡門和錢學森的審訊。
普朗特歎道,作為科學家,他是被迫走上與納粹合作的道路的。
海因裏希.希姆萊在德國是一個鐵腕人物,一個不可一世的人物。隻要看看他擔任過的職務,就可以知道他的厲害:納粹黨衛隊隊長、黨衛隊帝國長官、納粹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首腦、警察總監、內政部長等要職,他還兼任德國預備集團軍司令、空軍總監。
希姆萊以空軍總監的身份,召見了普朗特教授,要求他為空軍製造超音速噴氣飛機服務。憑借科學家的良心,普朗特婉拒了納粹頭目希姆萊的要求。但是,沒幾天,普朗特的助手和幾名優秀學生都被蓋世太保逮捕。普朗特迫於無奈,隻得在希姆萊麵前低頭……
令馮·卡門和錢學森驚訝的是,曾經為納粹德國出了大力的普朗特,卻問馮·卡門:“今後我們的研究經費,是否從美國來?”在普朗特的眼裏,“有奶便是娘”,他手中的科學是誰給錢就可以為誰服務。
後來,馮·卡門在晚年口述的回憶錄中這樣道及:
我發現,是錢(引者注:即錢學森)和我在哥廷根共同審問我昔日的老師路德維格·普朗特。這是一次多麼不可思議的會見啊,現在把自己的命運和紅色中國聯係在一起的我的傑出的學生,與為納粹德國工作的老師會合在一起,我們經曆的是一個多麼奇特的境遇……
通過馮·卡門的介紹,普朗特認識了錢學森。普朗特對馮·卡門說,很巧,他也有一位中國的女研究生,叫陸士嘉。普朗特請陸士嘉來,跟錢學森見麵。
陸士嘉是蘇州人,跟錢學森同齡,她在1938年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她要拜普朗特為師,而普朗特卻因她是中國人而且又是女性,不願接收她為研究生。陸士嘉提出,讓普朗特對她進行一次考試。普朗特驚訝地發現,陸士嘉的成績是那麼優秀,於是接收她為研究生。在普朗特的指導下,陸士嘉完成論文《圓柱射流遇垂直氣流時的上卷》,獲得了博士學位。陸士嘉後來在1947年7月回國,在天津北洋大學航空係任教。新中國誕生後,她是北京航空學院第一任空氣動力學教研室主任,成為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她還翻譯出版了普朗特所著《流體力學概論》一書。
提審德國“火箭之王”
馮·卡門和錢學森在德國哥廷根提審普朗特之後,緊接著在慕尼黑提審了德國“火箭之王”馮·布勞恩。
慕尼黑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麓,依山傍水,是一座景色秀麗的山城。慕尼黑是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是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在德國,慕尼黑是僅次於柏林和漢堡的第三大城市。
慕尼黑也是希特勒的發跡之地,希特勒曾在這裏建立最初的法西斯武裝衝鋒隊和黨衛軍,成立國社黨。
當國防部科學谘詢團到來時,這裏到處斷壁殘垣,因為美、英盟軍的空軍曾經對慕尼黑施行66次轟炸。
在慕尼黑附近的小鎮奧伯阿梅高的美軍軍營裏,馮·卡門和錢學森提審了馮·布勞恩。雖說馮·卡門和錢學森早就聽說這位VI、V2火箭的總設計師的大名,但這一回是第一次見麵。
個子高大的馮·布勞恩非常年輕,比34歲的錢學森還小一歲。他的英語很差,幸虧馮·卡門能夠講一口純熟的德語,錢學森也能聽懂德語,所以他們能夠很好地交流。
馮·布勞恩一開始,麵對馮·卡門和錢學森說了這麼一段話:“我知道我們(納粹德國)創造了一種新的戰爭模式,問題是現在我們不知道,應該把我們的才智貢獻給哪個戰勝國。我希望地球能避免再進行一場世界大戰,我認為隻有在各大國導彈技術均衡的條件下,才能維持未來的和平。”
馮·布勞恩講述了他自已從事火箭研究的經曆……
1912年3月23日,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維爾西茨。他的父親是德國農業大臣,對天文極有興趣。
6歲生日那天,母親送給馮·布勞恩一副天文望遠鏡,使他從此對浩瀚的宇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6歲那年,他讀了《飛往星際空間的火箭》一書,幻想乘坐火箭遨遊太空,成為德國太空旅行協會最年輕的成員之一。他打算報考柏林工業大學學習航空工程,聽說進入這一專業必須有很好的數學基礎。原本他對數學毫無興趣,為此下了一番苦功夫,後來居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這一日思夜想的專業。
德國太空旅行協會類似於馬林納、錢學森當年組織的火箭倶樂部,是由一批年輕的“火箭迷”所組成的民間性質的業餘愛好組織。最初,他們所試驗的,充其量也隻是“玩具火箭”罷了。就在太空旅行協會的火箭迷們幻想如何用火箭進行太空旅行時,德國軍方注意起他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