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和國防部科學谘詢團的成員們一起,在這裏提審了德國科學家,考察了設備,分析了技術成果。這些考察成果,對於美國空軍,對於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都極具參考價值。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在這裏見到了“消失”多年的德國同行——空氣動力學家阿道夫·布斯曼。
阿道夫·布斯曼是德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普朗特的學生,而馮·卡門也是普朗特的學生,隻是阿道夫·布斯曼比馮·卡門年輕得多。
阿道夫·布斯曼第一次引起外界注意,是在1935年羅馬舉行的沃爾它高速航空研討會上。普朗特也出席了會議。阿道夫·布斯曼在這次會議上,首次打破當時飛機都是直翼式的陳規,提出了“後掠式”機翼的設想,認為這是飛機通向高速之路的重要改革。馮·卡門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這次會議上,最精彩的論文出自一位年輕的德國人之手,他就是阿道夫·布斯曼博士。”
奇怪的是,此後多年,阿道夫·布斯曼再也沒有在公共場合露麵,他“消失”了。
在不倫瑞克的密林裏,馮·卡門見到阿道夫·布斯曼,才知道這麼多年阿道夫·布斯曼就“隱藏”在這裏,在從事後掠式飛機的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和英國的戰鬥機飛行員驚訝地發現,德國的ME262型噴氣戰鬥機,機翼改成45度後掠式,速度非常快。在1941年,ME262型噴氣戰鬥機的速度就已經達到每小時998公裏。在當時,這是了不起的速度。這就是阿道夫·布斯曼對德國的貢獻。
在不倫瑞克,麵對馮·卡門率領的國防部科學谘詢團,阿道夫·布斯曼是受審者。在國防部科學谘詢團之中,喬治·希瑞爾是飛機設計師,當時他正在設計一種新型高速轟炸機。他在仔細閱讀了阿道夫.布斯曼的論文和風洞試驗數據,並與阿道夫·布斯曼本人進行了討論後,馬上決定取消新型高速轟炸機的直翼,改為後掠式。回到美國之後,喬治·希瑞爾設計、製造了美國第一架後掠翼轟炸機B47。這就是國防部科學谘詢團在不倫瑞克密林中的重大收獲之一。後來,喬治·希瑞爾成為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副總裁。
阿道夫·布斯曼從階下囚變為座上賓,他擔任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高級顧問15年之久,1963年,受聘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
承蘇聯人也注意到阿道夫·布斯曼的研究成果,把自已的戰資鬥機改為後掠翼,大大提高了飛行艘。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國的F86後掠翼戰鬥機和蘇聯米格15後掠翼戰鬥機在朝鮮上空打得不可開交,這兩種戰鬥機的設計都是阿道夫·布斯曼的研究成果。
接著,國防部科學谘詢團來到由美軍占領不久的哈爾茨山區的諾德豪森進行考察。那裏是納粹的火箭、導彈基地。美軍搶先占領了這一軍事要地。蘇軍是在三個星期之後進入這一原本劃給蘇軍的地區。就在美軍占領諾德豪森這短暫的空隙,國防部科學谘詢團深入這裏,考察了藏在地下的導彈生產工廠。
雖說在那裏的考察時間相當匆促,因為必須在蘇軍到來之前結束,但是這一考察收獲了納粹德國的VI、V2火箭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馮·卡門和錢學森理所當然關注馮·布勞恩的命運。他們得知,馮·布勞恩已經率一大批德國火箭專家向美軍投誠,已經被美軍妥善安排在慕尼黑城郊的美軍軍營保護起來,便期待著在慕尼黑能夠見到這位心儀已久的德國頭號火箭專家。
國防部科學谘詢團非常希望能夠前往佩內明德實地考察,那裏是納粹經營多年的另一個火箭、導彈基地,但是蘇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占領那裏,隻得作罷。
一張曆史性的照片
一張曆史性的照片,記錄了世界三代空氣動力學家在德國務哥廷根的會麵。在照片上,馮·卡門微笑著,坐在中間、戴著美軍軍帽的錢學森也麵帶笑容,而德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普朗特則麵無表情,大簷呢帽壓得低低的。
錢學森的學生宋健曾經這樣論及這次會麵:
普朗特、馮·卡門、錢學森三代,為三個不同國家做成了導彈:普朗特為希特勒,馮·卡門為美囯,我們的錢學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馮·卡門的青年時代就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度過,在名師路德維格·普朗特教授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普朗特對於馮·卡門的師恩,猶如馮·卡門對於錢學森。
然而,這一回,馮·卡門在德國哥廷根,並不是帶著感恩的心情去拜訪當年的導師普朗特,而是以美軍少將的身份審訊普朗特!因為馮·卡門被納粹趕往美國之後,他與導師普朗特在政治上已是分道揚鑣、各為其主了,馮·卡門效忠於美國,而普朗特則效忠於納粹德國。眼下,美國是戰勝國,而德國淪為戰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