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在火箭的跑道上,美國和蘇聯開始了激烈的競爭。
蘇聯的克格勃,在獵取德國火箭情報方麵,先於美國的中央情報局。早在1935年,一份關於德國秘密研製導彈計劃的情報,就送到了斯大林手中。這是蘇聯駐柏林的克格勃從納粹黨衛軍高官威利·萊曼那裏獲得的絕密消息。後來萊曼的“賣國”行徑被納粹發覺而遭到槍決。
1943年8月17日,英國轟炸機偷襲德國火箭基地佩內明德,關於佩內明德的絕密情報來自在那裏做苦役的法國俘虜。不過,雖然佩內明德遭到猛烈的轟炸,但是大部分火箭專家因及時躲進防空洞而逃過一劫。尤其是德國頭號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在轟炸中安然無恙,成為美蘇兩國特工們最為關注的目標。
由於佩內明德目標暴露了,納粹在哈爾茨山區的諾德豪森建設了新的火箭生產基地。一萬多名來自集中營的囚徒,在德軍皮鞭下日夜加班挖掘山洞,建設導彈工廠。
馮·布勞恩也從佩內明德來到諾德豪森,在這裏指揮新建火箭生產基地。從1944年8月到1945年2月,諾德豪森生產了3000多枚V2火箭。
美國中央情報局獲知哈爾茨山區的動向,向美國總統羅斯福密報。羅斯福接到情報之後,認為人才至上,頭腦比領土更為重要,指示在攻入德國本土之後,務必設法網羅德國火箭人才。美國中央情報局據此製訂了神秘的“回形針行動”,務求抓住以馮·布勞恩為首的一大批德國火箭專家。這個秘密計劃之所以用“回形針”為代號,是因為一大堆紙片被風一吹就撒落一地,有了回形針就能夾住紙片,這“回形針”就是馮·布勞恩。
與此同時,五角大樓草擬了一個調査組的專家名單,準備前往德國對德國的火箭專家們進行審訊,對德國的火箭基地進行考察。列為名單之首的就是馮·卡門教授,成員之中有錢學森的名字。
美軍上校錢學森飛赴德國
1945年4月,美國五角大樓派遣國防部科學谘詢團一行36人,趕往德國。
納粹德國正處於岌岌可危之時,即將覆滅而未覆滅,美、英聯軍和蘇聯紅軍正在向希特勒老巢柏林推進。隆隆的炮聲、炸彈聲,震撼著德意誌大地。
國防部科學谘詢團一身戎裝,佩美軍軍銜,出現在戰火紛飛的德國。團長是馮·卡門少將,馮·卡門的主要助手是34歲的錢學森上校。整個國防部科學谘詢團有36人,在訪問德國之後寫給美國國防部的報告,總共十三章,馮·卡門寫前麵總的一章,而錢學森參與了五章的編寫,從中可以看出錢學森在這個谘詢團中的重要作用。
五角大樓任命馮·卡門為國防部科學谘詢團團長,出於兩方麵的考慮:第一,在學術上馮·卡門是當然的首席科學家;第二,馮.卡門曾經在德國工作多年,不僅會講流利的德語,而且非常熟悉德國,尤其是熟悉德國的航空工程界。
對於馮·卡門來說,這次重返德國,重訪故地,感慨萬千。
想當年,由於他是猶太人,遭到納粹的種族歧視,不得不離開德國前往美國。如今,他身穿美軍少將軍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在納粹德國,將目擊納粹德國覆滅的最後日子。
錢學森是第一次來到歐洲,來到當時火箭技術最為領先的德國,對他來說是極為難得的考察、學習機會。當年他在北京上高二的時候,曾經選修了第二外語德語,沒想到在這次考察中派上了大用場。雖說他的德語沒有像英語那樣純熟,但是懂得德語畢竟對於在德國考察提供了很大方便。在整個考察期間,錢學森一直是工作筆記不離身,對考察的過程作了詳盡的記錄,這為他回去之後撰寫考察報告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錢學森的學生鄭哲敏曾經回憶說,當年錢學森出入五角大樓的通行證以及前往德國的上校軍官證,至今仍被他的一個美國朋友所收藏。鄭哲敏說:“1993年,我去美國訪問,還看見過。”
國防部科學谘詢團來到德國的美占區,第一站就是直奔德國下薩克森州東部的一座小城市不倫瑞克(Braunschweig)0這座隻有二十來萬人口的不起眼的小城,在美國國防部科學谘詢團的眼中,卻是極其重要的考察目標。
在不倫端克附近的濃密鬆林裏,一道高高的通電鐵絲網圍成一片軍事禁區,裏麵有著56幢漆成綠色的樓房,偵察機從空中難以發現。戈林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就隱藏在這裏。戈林,納粹頭子,德國空軍司令,這個空氣動力學研究所直屬戈林,上千名德國科學家在這裏從事研究。空氣動力學是航空工程的基礎。馮·卡門、錢學森都是空氣動力學家,所以非常詳盡地考察了這個密林中的研究所。錢學森仔細檢査高速風洞、實驗室和所屬工廠等總共50多處偽裝良好的建築物。這裏設有研究導彈、飛機引擎的成套設備。美國國防部科學谘詢團從這個研究所裏査獲了300萬份秘密研究報告,重達1500噸的成套儀器,全部運回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