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留學的故事(2)(1 / 3)

火箭倶樂部中的四個“火箭迷”,各有所長:馬林納和史密斯是航空工程研究生,負責總體設計,化學專業的帕森負責製造火箭燃料,而福爾曼則擅長機械製造。務錢學森來到加州理工學院之後,分配到一間小實驗室,這間實驗室由他跟史密斯共用。史密斯知道錢學森的數學功底很好,就把他也拉進了火箭倶樂部。於是,火箭倶樂部的成員從四個發展到五個。

錢學森後來回憶說:馬林納這個人很聰明,小組的其他幾個人動手能力也很強,但他們在理論上不怎麼行,於是找到我,要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理論和計算問題。

這個火箭倶樂部,是這麼幾個學生自發組織練的研究火箭的小組。更準麵說,是研製火箭的小組。可是,研製火箭需要資金,而火箭倶樂部的五個小夥子都是熱情有餘,財力不足。

到了1937年1月,氣象係的研究生阿諾德成為火箭倶樂部“編外成員”,才使資金問題有了著落。所謂“編外成員”,是因為阿諾德的氣象專業跟火箭沒有什麼關係,他對這個倶樂部產生興趣是因為在校園裏聽了馬林納的一次演講,知道他們缺乏資金,而他在募捐方麵有“辦法”,便承諾為這個倶樂部募集一千美元——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字。阿諾德提出了他的“條件”他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他希望在火箭發射時能夠讓他拍下壯觀的畫麵。

火箭倶樂部在很爽快地答應阿諾德的“條件”的同時,也對他心存疑慮:這家夥別是吹牛專家吧!

阿諾德倒是說到做到。過了些日子,他真的把一包用報紙包裹著的美元送到馬林納手中。馬林納打開一看,整整一千美元,隻是其中有不少是一元一張的美元,這恰恰表明阿諾德是辛辛苦苦募捐而得。馬林納差一點被感動得掉下眼淚!

火箭倶樂部自從有了這一筆啟動資金之後,五個小夥子真的開始設計、製造火箭了。他們從附近工廠的廢料庫、垃圾場裏挑揀一些五金材料,回來敲敲打打,製造火箭模型。錢學森依然是理論家的角色。他在緊張地做他的關於空氣動力學的博士論文的同時,在1937年5月29日為這個火箭倶樂部寫出了論文,論文雖說不算很長,那題目卻很長:《噴嘴發散角度變化對火箭推力的影響,火箭引擎的理想周期、理想效率與理想推力,考慮分子解離效應之燃燒室溫度計算》。這篇論文成為錢學森從事火箭研究的開山之作。

從事火箭研究,畢竟是業餘的工作。那時候,錢學森常常在吃過晚飯之後,夾著計算尺和筆記本到馬林納家中,從事火箭參數的計算。

從1936年10月29日到1937年1月,火箭倶樂部進行了多次試驗。

火箭倶樂部由於得到馮·卡門教授的寶貴支持,1937年被“收編”,從原本是幾個學生自發的“草根”小組,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古根罕姆航空實驗室屬下的一個課題組,馮·卡門教授允許他們利用古根罕姆航空實驗室的設備開展研究工作。

然而,火箭倶樂部出師不利,在最初的日子裏接連發生了兩起事故:一次是在試驗時不慎把一瓶四氯化碳打翻了,古怪的氣味在校園裏漫延,一下子就招來諸多指責。

另一次是他們做成一隻8英寸長的小火箭,吊在實驗室的屋頂上進行試驗。他們在實驗室裏把四氯化碳跟酒精混合,火箭噴出紅褐色的氣體和泡沫,把實驗室弄得一片狼藉。

這兩起事故,轟動了全校。同學們笑稱火箭倶樂部是“自殺倶樂部”。

然而,接著發生的另兩起事件,卻又使火箭倶樂部鹹魚翻身:一是1938年1月,為了迎接在紐約召開的第六屆全美航空科學協會年會,火箭倶樂部由馬林納和史密斯執筆,寫出了論文《探空火箭的飛行分析》。經過錢學森的計算,論文指出,從理論上證明火箭的飛行高度可以達到10萬英尺。馮·卡門十分欣賞這篇論文,給了馬林納200美元作為路費,讓他乘火車前往紐約出席會議。這篇論文在年會上一炮打響,美國許多報紙報道發了加州理工學院的火箭倶樂部。馬林納從紐約歸來,成了加州理工學院校園裏的新聞人物。

二是1938年秋天,馮·卡門和加州理工學院院長米立肯從美國陸軍航空兵署帶回為重型轟炸機研製火箭的“JATO”計劃。於是,已經把阿諾德捐贈的一千美元花得差不多的火箭倶樂部,一下子有了來自軍方的研究任務,盡管馬林納本人極其不願意把火箭用於軍事目的,用他的話來說,那就是“不做軍火商”不過,畢竟軍方的研究課目,會使火箭倶樂部得到可貴的資金。

1938年,馬林納前往華盛頓,跟美國科學院就“JATO”計劃作了具體的商談,寫出初步研究規劃。1939年1月,美國科學院給加州理工學院撥款一千美元,作為“JATO”計劃的啟動資金。

美國國防部的一位名字也叫阿諾德的將軍,來到加州理工學院,他非常看重火箭倶樂部的研究工作。後來,美國軍方撥給火箭倶樂部的研究經費,增加到一萬美元。

馮·卡門教授親自主持火箭倶樂部每周一次的研討會,來自不同專業的五個小夥子分別報告自己一周來的新的設想,大家互相補充,馮·卡門給予指點。這樣,一個個技術難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