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你們誰敢和我比?”
錢學森滿懷希望到了美國,可是一盆歧視中國人的冷水朝他澆來,使他非常氣憤!
1935年8月20日,經過一年的實習後,滿載著親友的企望,錢學森負笈東行,從上海乘坐“傑克遜總統號”郵輪橫渡太平洋,來到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然後經芝加哥,前往東海岸的波士頓,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
麻省理工學院功課很重,這裏的學生必須拿滿360學分才能畢業,少一分也不行,這跟交通大學差不多。在交通大學“身經百戰”的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很快就適應了環境。
不過,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也感到心裏不舒坦,因為那裏的美國同學看不起中國人,他們嘲笑中國太落後。錢學森憤憤不平地說:“中國現在是比你們美國落後,但作為個人,我們人比人,你們誰敢和我比試?”
錢學森確實非常努力,在麻省理工學院隻花了一年時間,就戴上了飛機機械工程碩士的方尖帽。
盡管學業成績不錯,但是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飛機機械工程學生,錢學森本來應該去美國的飛機製造廠實習。可是,當時美方規定,美國的飛機製造廠隻準許美國學生去實習,不接納外國學生。錢學森不由得記起他的導師王助在美國波音公司的遭遇:當時,王助已經是波音公司的總設計師,盡管“上飛機”的設計、製造都出自王助之手,但在進行飛行測試時,美國方麵卻不允許王助進入測試場地,因為王助不是美國人,擔心他會偷學“美國最高航空技術”!正處於事業巔峰的王助,憤而辭去波音公司總設計師的職務,回國去了。
錢學森到美國留學才一年,他不能因此而回國,他隻得改變自己的專業方向,即從飛機機械工程轉為研究航空理論。航空理論需要大量的數學計算,而這恰恰是錢學森的特長所在。
美國的航空理論研究中心,不在麻省理工學院,而在洛杉磯的加州理工學院,那裏的馮·卡門教授是航空理論研究的權威。
於是,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飛機機械工程碩士學位之後,便決定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同意。錢學森從美國東北部麻省理工學院所在的波士頓,斜穿整個美國大陸,前往美國西南部加州理工學院所在的洛杉磯。
錢學森離開麻省理工學院,轉往加州理工學院,是衝著馮·卡門教授而來。馮·卡門是航空動力學專家,用現在的話來說,錢學森是馮·卡門的“鐵杆粉絲”。
1936年10月,錢學森從大西洋岸邊的波士頓,來到太平洋岸邊的洛杉磯。跟波士頓漫長而寒冷的冬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洛杉磯一年到頭陽光燦爛,氣候溫暖。從波士頓來到洛杉磯,那感覺如同從中國的哈爾濱來到深圳。
錢學森千裏迢迢投奔馮·卡門。按照別人的習慣,從麻省理工學院轉往加州理工學院,也許應先給馮·卡門寫封信或者打個電話,而錢學森卻是帶著行李直奔加州理工學院,到了那裏才給馮·卡門寫了一封求見信。
馮·卡門晚年在所寫的回憶錄中,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記述自已的學生,那就是《中國的錢學森博士》。
馮·卡門這樣回憶同錢學森第一次見麵的情形:
1936年的一天,錢學森來看我,征詢關於進一步進行學術研究的意見。這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麵。我抬頭看見一位個子不高、儀表嚴肅的年輕人,他異常準確地回答了我所有的問題。他思維的敏捷和富於智慧,頓時給我以深刻印象。我建議他轉到加州理工學院來繼續深造。
錢學森在回憶與馮·卡門的第一次見麵時,記得馮·卡門對他說的話:
密斯脫錢,希望你到加州來,到這裏來。你在這裏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知識。我相信我們會合作得很好。
就這樣,錢學森從麻省理工學院投奔到馮·卡門麾下。55歲的馮·卡門成為25歲的錢學森的導師。錢學森馬上辦理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注冊手續,住了下來,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加州理工學院辦校理念就是“小而精,小而美”是精英學府的典範。這所學院直至今日,也隻有本科生約900人,研究生1100人,教師1000人,但是教師之中有教授280餘人。至今該校已有42名校友和教授獲得了43次諾貝爾獎(其中鮑林一人得到兩項諾貝爾獎);現任教授中有63名美國科學院院士,29名美國工程院院士,75名美國文理學院院士。
加州理工學院強調理工結合,培養的學生既是科學家,也是工程師。博大精深,是加州理工學院對於學生的要求。
馮·卡門是科學奇才。他是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他具有極高的數學天賦,在6歲的時候就能對五位數的乘法略假思索就報出答案來,屢屢使他的父親震驚不已。
1908年3月,他在遊曆法國巴黎的時候,目睹了法國人亨利·法曼駕駛一架試驗飛機進行飛行,從此對這誕生才五年的奇特飛行器產生濃厚的興趣,開始研究起飛行空氣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