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留學的故事(2)(2 / 3)

小夥子們急於進行試驗。在1939年3月的一次試驗中,闖了大禍,火箭爆炸了!一塊金屬碎片飛向馬林納平常坐的椅子,幸虧那時他沒有坐在那裏。

爆炸聲驚動全校,火箭倶樂部真的成了“自殺倶樂部”。校方為了安全,從此明令禁止火箭倶樂部在校園裏進行這種危險的試驗。

火箭倶樂部被逐出加州理工學院校園之後,把試驗基地設在離開學校幾公裏外的荒涼的阿洛約·塞科山穀,那裏有一塊幹涸的河床。他們在那裏豎立起火箭發射架和火箭。他們獲得了第一次的成功——枚火箭在點火之後躥向碧空,穩穩地飛行了一分鍾!盡管那是一支小小的探空火箭,畢竟那是邁向勝利的第步。

這個“民間組織”火箭倶樂部,成了美國曆史上最早的研製火箭的組織。那五個小夥子,後來被推崇為美國研製火箭的“元老”~I矣學森是五位“元老”之一。

阿洛約·塞科山穀,如今是著名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所在地。在公開對外開放的日子裏,成千上萬的人饒有興趣地到那裏去參觀。

投進英國大使館信箱的情報

1939年,一份絕密的軍事情報,投進英國駐挪威首都奧斯陸大使館的信箱裏。這份被稱之為“奧斯陸報告”的秘密情報,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情報之一。

從德國獲得這一絕密情報的是保羅·羅斯鮑德。保羅·羅斯鮑德是德國施普林格出版公司的科學編輯,跟一大批德國科學家很熟悉。表麵上保羅·羅斯鮑德是希特勒的忠實門徒,暗地裏卻是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安插在德國的最得力的特工。

《奧斯陸報告》透露了德國極其秘密而又至關重要的情報:一是德國正在研製火箭、導彈,二是德國正在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子彈。也就是說,德國正在研製“兩彈”——導彈和原子彈。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迅速把這一重要情報轉告美國總統羅斯福。

羅斯福大為震驚,趕緊製訂美國的研製“兩彈”計劃。

羅斯福總統撥款幾十億美元,投入軍事科學研究,啟動美國的“兩彈計劃”希望能夠在軍事裝備上超越德國。

美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代號為“曼哈頓計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教授羅伯特·奧本海默被任命為“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1943年4月,奧本海默建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theLos Alamos Scientific Laboratory),最初參加這一”實驗室工作的隻有幾百名科學家。在美國軍方大力支持下,先後有六千名方方麵麵的科學家加盟這一實驗室。27個月之後,這些專家在奧本海默的領導下,成功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奧本海默也因此被譽為“美國原子彈之父”羅斯福總統高瞻遠矚,他的手指在撳下原子彈研製計劃的啟動鍵之後,又移向火箭、導彈研製計劃的啟動鍵。

盡管德國對於火箭的研製工作嚴格保密,但是美國的情報人員無孔不入。德軍在火箭研製工作中的迅速進展,使美國軍方坐立不安。

美國五角大樓派人前往加州理工學院,要求馮·卡門主持研製新式火箭這一重大任務,盡快提出具體方案。

如同錢學森後來所說:“‘二戰’爆發後不久,羅斯福總統特別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多次把科學家們找來共同討論在美國如何發展科學技術的問題。當時就找到馮·卡門等科學家,他們討論來,討論去,結果就做出要盡快搞火箭發射、搞原子彈和氫彈這個英明的決定。因為一般的火炮打(引者注:指運載)原子彈、氫彈,打不遠,不行。有了火箭發射,你想打到哪兒,哪兒就完了,毀滅性的。”

這麼一來,導彈成為美國政府重點研製的新式武器。導彈的基礎是火箭。加州理工學院那個“自殺倶樂部”——火箭倶樂部,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馮·卡門受命主持美國火箭、導彈的研製工作。作為馮·卡門得力助手的錢學森,也就把研究的重點轉向火箭、導彈。

時勢造英雄,第二次世界大戰把錢學森推上了世界第一流的火箭專家、導彈專家的位置。

1939年6月9日,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戴上了博士帽。火箭倶樂部的夥伴們為錢學森舉行了一次慶賀宴會。那天,馬林納拉起小提琴,威因鮑姆彈起鋼琴,錢學森彈起吉他,共同演奏貝多芬、莫紮特、勃拉姆斯的名曲。這群小夥子不僅在研製火箭中配合默契,在演奏的時候也是那麼協調一致。

錢學森走過了“學士——碩士——博士”的學習之路,獲得博士學位意味著他結束學生生涯,成為加州理工學院航空係的助教。擺在他麵前的是“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執教之路。

美國的“兩彈計劃”,改變了錢學森的科研方向。

由於火箭技術受到美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原本是“草台班子”的火箭倶樂部也今非昔比,一下子“火”了。1941年,火箭倶樂部擴大成了“航空噴氣通用公司”馮·卡門出任總經理,馬林納為司庫,錢學森出任公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