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卡門虛懷若穀的作風,使錢學森感動不已。
馮·卡門在結識錢學森之後的翌年,第二次訪問了中國(第一次是在1928年,當時他是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教授),受到很局的禮遇。
當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廬山上接見馮·卡門時,在座的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蔣介石向馮·卡門詢問中國發展航空工業之策。
然而,當時的中國工業技術是那麼的落後,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製造飛機談何容易。不過,梅貽琉從馮·卡門那裏得知,清華大學派出的公費生錢學森正在馮·卡門手下學習。
馮·卡門的中國之行,使他對於錢學森的袓國——中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對發展自己的航空事業有著那麼強烈的願望。作為匈牙利人,作為深受德國納粹欺淩的猶太人,馮·卡門對於中國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欺淩,感同身受。正因為這樣,馮·卡門曾說:“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有兩個,一個是猶太人,另一個就是中國人。”這句話是在他結識錢學森之後發出的感歎語,也是他1937年中國之行的感悟。
馮·卡門終生未婚。他在晚年寫下了回憶錄,記述自己那傳奇的一生。
1963年2月18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授予馮·卡門美國第一枚科學勳章,以表彰他對美國的巨大貢獻。82歲的馮·卡門雙腳患關節炎,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肯尼迪總統趕緊上前扶他一把。馮·卡門推開了肯尼迪總統,幽默地說:“總統先生,走下坡路是不用扶的,隻有向上爬的時候才需要拉一把。”
處於人生下坡路的馮·卡門在兩個多月之後,便與世長辭。
為了紀念馮·卡門,他的祖國匈牙利在1992年8月3日發行了一枚紀念他的郵票;1992年8月31日,美國也發行了一枚馮·卡門的紀念郵票。
馮·卡門對中國充滿友好的感情,他曾兩度訪華,一次在1928年,當時他是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教授,另一次在1937年,此時他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加盟“自殺俱樂部”
如果你聽說錢學森在美國加入“自殺倶樂部”一定會非常驚訝。
其實,被同學們戲稱為“自殺倶樂部”的,是火箭倶樂部。小夥子們在試驗自製的火箭時,發出巨大的聲響和耀眼的火光,確實是相當危險的工作。
正當錢學森在航空理論——空氣動力學上屢建奇功的時候,他的研究方向又一次開始轉移,那就是轉向了火箭。
錢學森怎麼會研究起火箭來的呢?
1938年秋,加州理工學院院長米立肯和馮·卡門一起飛往華盛頓,出席美國陸軍航空兵署召開的會議。在會上,美國軍方拿出五個亟待解決的軍事難題,請幾個參加會議的大學代表挑選,然後軍方撥給研究經費。其中課題之一,是為重型轟炸機設計一種助推火箭,以使重型轟炸機能夠在很短的跑道上或從航空母艦上迅艇飛。
出席會議的麻省理工學院航空係主任漢薩克不願接受這個課題,以為難度太高,因為麻省理工學院對火箭沒有什麼研究。他挑了“製造飛機擋麵璃的除冰裝置”這個課題。
當時,加州理工學院可以挑選一個課題。馮·卡門認為助推火箭這個課題雖然沒有做過,但是富有挑戰性,建議米立肯院長選擇這一課題。在馮·卡門看來,如果說重型轟炸機如同一個大胖子,而助推火箭等於在大胖子起飛時推它一把,助一臂之力。
於是,試製這種助推火箭的任務,就落在加州理工學院馮·卡門教授頭上。為了保密,這項研製計劃的代號為“JATO”。
沒有金剛鑽,甭攬瓷器活。馮·卡門敢於攬下“JATO”這個事關美國國防的任務,不僅因為他對火箭有著多年的研究,而且他手下有那麼一個“火箭倶樂部”在馮·卡門的門生之中,最早對火箭發生興趣的是馬林納。他來自波蘭,比錢學森小一歲,是航空工程研究生。馬林納的興趣廣泛,大概是從小讀了法國科學幻想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對火箭情有獨鍾。馬林納也酷愛繪畫,他還是美國共產黨黨員。後來為了避免在美國受到迫害,移民到法國,幹脆放棄航空工程專業,當起現代派畫家來了。1981年11月9日,馬林納在巴黎病逝。
1936年年初,在實驗室例行的周末學術討論會上,馮·卡門的助手史密斯作了一場關於火箭推進飛機可能性的報告,報告主要引用奧地利工程師歐根·桑格爾所做的研究。當地帕薩迪納的報紙發表了馮·卡門的另一位助手維廉·玻雷的文章,很快吸引了兩位“火箭迷”帕森和福爾曼。他們找到了馮·卡門的實驗室,結識了“火箭迷”馬林納和史密斯。
在馬林納的提議下,1936年2月這四位“火箭迷”組成了“火箭倶樂部”,又叫火箭社、火箭小組,馬林納成了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