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名字的來曆
你知道錢學森這一名字的來曆嗎?
這裏就按照“錢”一“學”一“森”的順序,向你逐字道來:先說“錢”。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卻是浙江杭州人氏。
在中國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錢姓排名第二,是中國的大姓。不過,對於杭州而言,錢姓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西湖的柳浪聞鶯公園東北方向,有一座錢王祠,相傳那裏原是吳越王錢鏐的故居,後人建祠以紀念他。
錢王祠
錢鏐,五代十國人,字具美,浙江臨安人,諡武肅。21歲從軍,驍勇多謀。公元887年任杭越管內都指揮使、杭州刺史。907年被梁朝廷晉封為吳越國國王,人稱“錢王”。錢鏐創建了一郡十三州的吳越國今浙江省和江蘇、福建部分地區)。他重視農桑,修築河塘,開拓海運,發展商貿,使吳越國富甲江南,奠定了杭州作為“人間天堂”“絲綢之府”的基礎。
錢王家訓中告誡子孫:“愛子莫如教子,教子讀書是第一義。”在錢氏子孫之中人才輩出,宰相、翰林比比皆是。在現當代錢王後裔之中,有著名學者錢穆、錢鍾書、錢玄同,外交家錢其琛,水利專家錢正英,書畫家錢君甸,曾任“台灣‘監察院院長’”的錢複,等等。
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亦為錢王後裔,人稱“三錢”。“三錢”皆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是著名力學家,錢三強是著名核物理學家。有趣的是,在“三錢”之中,錢學森生於1911年,錢偉長生於1912年,而錢三強生於1913年,這“三錢”正好在連續三年中出生。
錢學森之父錢均夫是錢鏐的第三十二世孫。錢均夫曾說:“我們錢氏家族代代克勤克儉,對子孫要求極嚴,或許是受袓先家訓的影響吧!”
錢家是杭州“華麗家族”。錢家世代在杭州經營絲業,乃絲行大亨。錢學森的曾袓父錢繼袓經營有方,絲行生意興隆。當年杭州一帶蠶絲上市的時候,由錢家絲行定價,別的絲行依照錢家絲行的定價收購蠶絲。
錢學森母親章蘭娟家,也富甲一方。如今在杭州方穀園的2號門口掛著“錢學森故居”的牌子,這座錢家大院橫向麵闊三間,縱向進深三楹,總占地麵積為899平方米,總建築麵積為802平方米,是作為錢學森母親章蘭娟的陪嫁,“帶”到錢家來的。
再說“學”。
“學”是毅。
錢家按照“繼承家學,永守箴規”八字論輩取名。
錢均夫名家治,字均夫,屬於“家”字輩。
錢學森是“學”字輩。
錢學森的兒子取名錢永剛,是“永”字輩。
“森”是名。
錢均夫為兒子取名時,沿用“木”字旁,因為他的同輩堂兄弟,除了都用“學”字之外,名字中另一字都用“木”字旁,諸如錢學榘、錢學梁、錢棠(錢棠按輩分應名錢學棠,因其母親名字中有“學”字,為避諱取單名錢棠)。錢均夫最初曾打算用雙木——“林”字,為兒子取名錢學林;後來索性再加一木——“森”’更加蓊鬱蔥蘢,充分體現繁茂之意。
另外,“學森”的諧音是“學深”有學問深遠之意。
順便說一件趣事。錢學森的簽名有時候看上去像“化學係”,後來他從事“兩彈一星”工作時,為了保密,有人就以“化學係”作為錢學森的代號。
坐“洋包車”到“蒙養院”
錢學森雖然是杭州人,卻講一口“京腔”——北京話。那是因為在1914年年初,三歲的錢學森隨父母來到北京,從此在北京長大。
錢學森來到北京不久,就被送進了“蒙養院” 對於今日的讀者而言,“蒙養院”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其實,蒙養院就是幼兒園。在“民國”十一年(1922)以前,幼兒園叫“蒙養院”。“民國”十一年一月二日,總統黎元洪頒布《學校係統改革案》,蒙養院改稱“幼稚園”。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幼稚園改稱幼兒園,而在台灣仍稱幼稚園。
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9月24日,清政府派出端方、載澤、戴洪慈、徐世昌、紹英五大臣出使西方考察。端方在歸來之後,認為“東西各國之富強莫非發源於教育”而教育要從小抓起,故仿照西方在中國創辦蒙養院。所謂“蒙養”,即“蒙以養正”就是從小就“正本慎始”當時,蒙養院在北京還是“稀有元素”能夠把孩子送進蒙養院進行啟蒙學習的,差不多都是達官富賈。錢家當時包了一輛“洋包車”(老舍筆下的胳駝祥子拉的人力車),由女傭陪同,接送錢學森到宣武門蒙養院。
常言道,“三歲看老”。三歲時的啟蒙教育,關係到此後的整個人生。那時候,在蒙養院裏,孩子在“修身話”中接受做人之道的教育,在“行儀”中學習行為舉止,在“讀方”中識字,在“數方”中學習數數和加減,在“手技”中搭積木,在“樂歌”中初習歌舞,在“遊戲”中活潑成長……
手帕胡同裏的紙飛鏢
1917年9月,不滿6歲的錢學森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離家不遠的小學就讀。
那時從教育部街往西,不遠處有一條細長的胡同,叫作手帕胡同。手帕是形容其小。北京有好幾條手帕胡同,為了區別起見,這條手帕胡同由於鄰近西單,通常被叫做西單手帕胡同。在手帕胡同34號(今18號)有一所小學,當年門口掛著“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