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開頭的故事(1 / 1)

錢學森是什麼樣的科學家

在講述錢學森的故事之前,先要“開宗明義”講一講錢學森是什麼樣的科學家。

牛頓是什麼科學家?答:物理學家。

門捷列夫是什麼科學家?答:化學家。

華羅庚是什麼科學家?答:數學家。

錢學森是什麼科學家?答:我問過很多年輕的朋友,他們一時竟答不上來,隻能籠統地回答說:“錢學森是大科學家”“錢學森是著名科學家”也有人回答細致些說:“‘兩彈一星’科學家。”

我追問:“兩彈一星,是什麼?”

有人說:“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其實,“兩彈一星”中的“一星”,準確地說是“人造地球衛星”,而“兩彈”最初是指“原子彈和導彈”。後來“兩彈”中的一個“彈”,包含“原子彈和氫彈”,另一個“彈”則仍是指“導彈”。

錢學森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火箭專家、導彈專家。

就連“導彈”這一中譯名,也是錢學森首創的。

導彈最初的中譯名有三個:一個叫“火箭武器”,一個叫“可控火箭”還有一個叫“飛彈”錢學森細細考究起來火箭武器”顯得太籠統;“可控火箭”隻是說明可以控製飛行中的火箭,並沒有說明火箭上裝有彈頭(爆炸物);“飛彈”則隻說明那“彈”會“飛”而已,並沒有表達可控的意思。

錢學森首創“導彈”一詞。“導彈”這兩個字說明了兩層含義,既表達了可以遙控、可以引“導”的意思,又表明是一枚炸“彈”。

錢學森對於科學名詞的中譯名總是反複推敲,相當嚴謹。錢學森所譯的“導彈”一詞,已經被大家普遍接受,隻有海外的華人有時仍用“飛彈”一詞。

錢學森是中國火箭、導彈事業的奠基人。火箭是“大力士”不僅是導彈的基礎,而且這位“大力士”能把人造地球衛星、飛船、航天飛機送上太空。所以火箭技術非常重要。

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那隆隆駛過天安門廣場的威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部隊的各式導彈(包括核導彈),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錢學森的“作品展示會”。二炮部隊,實際上就是導彈部隊。

導彈,是當今最重要的現代化戰爭武器:導彈有“導”,能夠精確打擊目標;導彈能“飛”,能夠遠距離打擊目標;導彈有“彈”,甚至有核彈,具備強大的殺傷力。正因為這樣,導彈能夠“穩、準、狠”地打擊敵人。

沒有強大的導彈部隊,就沒有當代中國的大國地位。正因為這樣,錢學森的貢獻,豈止是五個師!

新中國擁有一支“兩彈一星”的優秀科學家團隊。在這個團隊之中,錢學森是“抓總的”,是全盤的運籌者,是首席科學家。

錢學森身兼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不僅是中國火箭、導彈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而且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航天”一詞,也是錢學森首創的。在錢學森提出“航天”一詞之前,中國媒體普遍采用的是“宇航”一詞。

1979年2月23日,我在上海訪問錢學森時,他這樣加以說明:人類在地球大氣層之內的飛行,叫作“航空”;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飛行稱為“航天”。他最初是從毛澤東主席的詩句“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得到啟示。

他還首創了“航宇”一詞,亦即“星際航行”,他在《星際務航行概論》一書中詳盡地論述了行星之間以至恒星之間的飛行。

如今,如果說“航宇”一詞對於普通百姓還有點陌生的話,“航天”一詞已經被中國官方作為正式名詞,例如中國政府的相關部門叫航天部、航天局,而不叫宇航部、宇航局。中國媒體也大都采用“航天員”這一名詞,也有人叫慣“宇航員”對於錢學森,除了稱之為中國火箭、導彈、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兩彈一星”元勳,也有人從狹義的專業角度稱錢學森為“空氣動力學家”——這是因為錢學森在美國最初所從事的研究專業是空氣動力學,他在這一領域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

還有人從宏觀的角度,稱錢學森為“戰略科學家”“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甚至還有人稱之為“紅色科學家”錢學森到底是什麼樣的科學家?

你不妨嚐試著作出自已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