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既得道訓,與同誌李君相為切偲,克勤道業逾十載,故能各造玄奧。壬寅丹陽東歸,先生與李君共遊郃水(注:郃水,在今陝西省合陽縣),乞食度日。既而劉戶部好謙,語人曰:“昔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不知其有道。蓋懷道抱德之士,如良賈之深藏其貨,惟恐人知。吾觀喬李二仙,其斯人之流乎!”縣人聞之,日加敬仰,擇故城之東北隅,築太清觀事之。
丙午,長春宗師演教祖庭,二公徑來席下,日親教語。長春察其所安,忽謂眾曰:“喬李二公克勤於道,真吾門之達者。”自是道價日益高。明昌辛亥,承長春命,同弘化河東,於臨汾築衝虛觀居之。泰和壬戌,複來郃水,棲真接物。
貞佑丁醜春三月,因與士人王可大坐間,忽曰:“吾敢少煩於君,願助一袍以贐吾行。”不數日,無疾而逝,享年八十一。可大來吊,方知索袍謂棺也。時門人李道隱居於他所,一旦,先生突然踵門,密有規誨,臨別又曰:“明日可一來,吾別有所囑。”翌日,道隱行至中途,逢人來報先生昨日已羽化矣,方知來者身外之化身也。
李衝道
先生姓李,名衝道,清虛子別號也,家世平陽。性剛毅,善辭翰,事父母孝。於大定壬辰間,年幾不惑,遂與同裏喬潛道結為林下莫逆友,偕詣陝右終南丹陽宗師門下,求受道業。宗師視其可教,留與弟子列,舂爨灑掃,勤事數年,愈久愈敬。宗師一日授以秘旨,仍贈之詩雲:
逍遙物外興無窮,且恁和光混俗同。
堪歎浮雲虛幻夢,恰如敗葉舞秋紅。
任人閑笑道家窮,一誌修仙俗匪同。
三伏洞天霜雪降,靈苗慧草轉添紅。
先生既得印可,篤誌於道,脅不占床者僅十霜,故得心宇泰定。忽夜見神光照室,朗如白晝。遂與喬君同往郃陽,丐食煉行,弘演真教。丙午,長春自隴山來祖庭,複詣座下,參進上道。迨明昌辛亥,長春東歸,命先生與喬君弘化河東,於臨汾縣西築衝虛觀居之,度門弟子數百人,造庵觀數十區。
長歌短詠,稍露玄旨,喬君責之曰:“道人貴韜光晦跡,目今向上真師在世,止可各進真道。”先生謝而焚之。一旦,命眾具湯沐,且曰:“吾世緣已盡,今當歸矣。”囑門人以誌道之語,倏然順化。非煙非霧,遍覆庭宇,三日而休。士庶瞻拜,靡不歎異。葬於衝虛觀,構堂造像,以奉香火。
趙九古
先生姓趙氏,諱九古,道號虛靜子。家世檀州,祖宗簪纓相繼,鹹有政聲。父淄州太守,改同知平涼府事,因家焉。先生大定三年癸未生,天姿澹靜,日者相之曰:“風清骨奇,非塵坌中所能留也。”夙喪其父,每有升虛之誌。十七年丁酉,母欲娶之而不從命,屢請入道。母數詰責,知其誌不可奪,乃從之。聞府中崔羊頭者為有道,往師焉。崔命執廚爨之役,每夜令造食五七度,度必改味。及所進,亦不多食,亦不令多造,使通宵不寐。如此三載,其心益恭,亦無分毫驕氣,人以“內奉先生”呼之。崔知其可教,十九年己亥俾先生詣華亭丹陽席下請益,丹陽納之。
庚子,丹陽還終南,命先生往龍門供侍長春而親訓炙,長春易名道堅,時往來於平涼。丙午, 長春挈居終南祖庭,長春赴戊申之詔也,留先生事靈陽李君。明昌辛亥,長春東歸海上,攜過掖城,命謁長生。未幾,長生令先生歸棲霞,長春喜其來也,命充文侍,掌經籍典教。凡僚庶道流來謁,必先參先生,然後入拜丈室。其為文清古,筆法類《瘞鶴銘》。
迨己卯歲,長春赴詔適西域,選侍行者,先生為之首。至賽藍城,先生謂清和尹公曰:“我至宣德時,覺有長往之兆。嚐蒙師訓,道人不以死生介懷,何所不可!公等善事師真。”言畢而逝,享年五十有九,葬之郭東原上,迄今土人祀之。初,長春過阿不罕山,留宋道安等九人建棲霞觀以待。至壬午,為惡人妒忌起訟,眾皆憂懼。道安晝寢,見先生自天窗而下曰:“吾師書至。”道安曰:“自何來?”曰:“自天上。”受而觀之,止見“太清”二字。宋覺,白於眾。翌日,果有書至自行在,訟事乃寢,蓋先生之陰護也。
癸未,長春東還,過其塋域,諸友欲扶櫬而歸,長春止之曰:“四大假軀,終為棄物。一靈真性,自在無拘。奚拘拘然以棄物為念哉?”明日遂行。既達漢地,自雲中、武川、灅陽、燕薊十餘處,見先生單騎而至,預報長春宗師東還,何不遠迎。其神異之跡,不能備紀,姑錄一二以表死而不亡者也。
庚戌歲,真常真人奉命褒美道門師德,贈先生“中貞翊教玄應真人”號,葬冠履於五華山,以奉歲祀焉。
陶彥明
先生平陽襄陵縣人,幼而好道,事父母以孝聞。年逾三十,怙恃俱失,先生哀毀過禮。服闋,慨然置家累,渡河而南,寓居靈寶縣。欲投師學道,罔知所適。大定癸巳歲,河間許子靜來為縣宰,見先生氣質淳正,且告之曰:“公果欲慕道修仙,非得師匠,徒費世祀。吾聞丹陽馬君弘全真之教,今居終南,汝可依歸。”仍作詩送行。
先生徑詣劉蔣,丹陽見之如有夙契,留居座下,與之名曰彥明,字明甫。親炙日久,教以性命之理。朝夕訓誨,以至心地開通,了無凝滯。使之遊曆諸方,究取父母未生前去。先生卜居渭南,簞食瓢飲。行其所受於師者,若將終身焉。不數歲,丹陽召還祖庭,問以日用,且歎曰:“純而不雜者,其惟陶明甫乎!”賜之號曰“無名子”。
既而丹陽東歸,先生亦出關,棲止於洛西抱犢山,尋遷桃花山,隱居逾二十年。忽告其徒曰:“吾昨於定中,偶憶先世嚐居靈光洞,今失其所在。”後因遊女幾山,見石壁間有刻“靈光洞”三字,中有石床鐵臼尚在,遂葺居之。眾驗其言,益加信敬。隱逾十載,俄遷居長淵,人莫測其意。不數日,北兵掠女幾,民多被禍,獨長淵無一騎之來,人益服先生有預見之慧。雖法壽甚高,而步履康健,精神悅懌,可見平日煉養之功也。
正大丙戌秋,雲溪庵門人狄抱元、王抱真請先生就庵過冬,先生辭曰:“此中已備結冬之計,待來春當往,彼作歸休之所。”丁亥三月六日,杖策抵雲溪,與道眾笑談終日。翌旦,更衣端坐,索紙筆書頌,奄然而逝,享年八十有六。停柩七日,頰紅頂溫,如熟睡狀,殯於所居靜室。明年,離峰於君葬諸鳳翼山之西。啟棺,形質不變,香風滿穀。萬人瞻拜,莫不讚異。故左丞姚樞為作墓銘,以紀靈異焉。
王誌達
先生延安之大族,姓王氏,名誌達,道號玄通子,生於天德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九日。夙喪其父,妙齡雅負清鑒,每歎世緣虛幻,有超然拔俗之心。既長,以戶殷充裏正,征斂廉平,鄉人敬之。
以大定丁酉歲,因友人得疾,數日身化為大蛇,惟頭麵未變。先生視之,友曰:“公輩可備筐器送我於山,不然恐頭麵隨化,傷及生人。”先生揭衾一視,其項已下果為蟒矣。遂與家人送至山麓問,即附草而去。先生驚駭,從此長往不歸。路逢異人,授以玄旨,且曰:“今丹陽師演化於終南,可往師焉。”俄失所在。
先生徑往,求為度脫。丹陽初不納,至於責辱數日,求教益堅。憫其誠至,留居席下,俾隨眾執役,教以忍辱煉心。居數年,其勤儉謙退,愈久愈篤。未幾,丹陽以道德性命之要付之。先生既得法,卜雲陽縣環堵。默坐一十三年,乃得心光內發,吐為辭章,吻合玄理。度門弟子數百人。
後複還延安。五月大旱,官民問先生雨期,曰:“今日小雨,未能沾足。過此三日,澤大足矣。”至期,果如其言。泰和間,羌人入寇,人心駭懼,先生徐曰:“請無慮,昨吾定中見三千無首人,驅五百大獸至。”後數日,捷書至,果梟首三千級,獲駝五百餘頭。四方聞之,益加敬奉。
一日於市肆中小酌,出門仰瞻天表,還入坐,索紙筆書頌雲:“一輪紅日耀中天,五色祥雲頂上旋。珍重一聲歸去也,倒騎玄鶴海東邊。”擲筆,曲肱而逝,時大安庚午十二月初二日午時也,享年六十一。平生著述號《玄通集》,行於世,葬於府城之東南。天興兵後,門人就先生葬所建玄通觀,以奉香火焉。
薛知微
先生世居河東河津縣,乃唐征遼將軍薛仁貴之遠孫也,法諱知微,字道淵,號碧霄子,以天德庚午歲生。幼不嬉戲,長慕清閑,性沈默寡言。年逾弱冠,酷好養生性命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