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辛卯歲,丹陽宗師演教終南,聲揚遠邇。先生乃黜妻子,敬謁席下,操拂篲以侍門庭,前後三霜,始終一節。丹陽識為受道器,乃付以修真秘旨。先生既得其傳,複還鄉裏,築庵守靜,調氣養神。如此六載,故得心宇泰定,性天疏明。
辛醜,再至祖庭奉師進道。忽一夕,天澄月朗,輒起取薪,置諸屋下。眾皆訝其誕,比明雪已盈尺,共服先生有靜定之功,洞見未然。癸卯,二三道侶拉同遊天壇,先生曰:“王屋洞天素欲一往,安樂窩中可以托宿。”既至,主人迎居一室,軒扉雅敞,榜曰“安樂窩”。同行者相視歎曰:“先生誠有道者也。”時丹陽東歸海上。冬,法弟王誌一欲遊寧海參師,與之相別,先生慟哭,眾莫測其所以。及王抵寧海,丹陽已羽化二旬矣。
未幾,複還鄉中,王汝霖來見,先生曰:“胡不早求良醫胎治厥疾?”王時無恙,聞先生之言不以為事。未及月,忽中風而卒。崇慶間,儒士吳世傑、薛國寶問先生秋試題目,對曰:“三王以賞刑致康。”至期果然,二人皆第。又一日,杜仲敏者來庵閑話,先生笑曰:“公可速歸,落井之婦猶可救也。”杜蒼忙至家,果如所告,先生預見未然皆類此。後南渡,遨遊嵩少間,尋遷內鄉,愛其人淳景秀,即結茅隱居,多所接引。
至正大壬辰冬十月三日,無疾而逝,享春秋八十三。所作詩詞號《清虛集》,度門弟子數百人,唯侯誌忍、柳誌春、唐誌安、範誌衝四人為入室,皆立觀度人於河東雲、應間,為當代之高道。兵後,遷先生遺蛻葬於終南山下鄠縣遊仙宮之集真堂,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諡先生曰“升玄真人”雲。
陳知命
先生姓陳,名知命,道號朝真子,終南縣袁村人,與劉蔣為鄰疃。重陽祖師累曾化度,先生以家產殷富,未能遽拋塵累。後因丹陽等四真來居祖庵,先生頗有入道之心。一日丹陽宗師以青包巾一頂作詩贈之雲:
青雲剪破作雲包,熟視陳公有分消。
顧我共君同宿契,願君同我樂逍遙。
長生路上尋金礦,不夜鄉中采玉苗。
何啻一身超達去,九玄七祖上丹霄。
先生既蒙點化,歎曰:“向日重陽累曾化度,我已愚昧不能從師高蹈,儻一朝大限臨頭,寧得以此薄業少延一日之生耶?”即日禮丹陽為師,改衣入道。丹陽以先生有幹濟才,俾充祖庭庵主,積行立功。十載之間,每以醫藥救人,多種陰德,其道眾多賴庇蔭。丹陽每作詩詞,教戒先生修真處靜,大造其妙。
無何,退職閑居,丹陽以呂道安代主庵事,先生專以修進為業。至承安丁巳,忽以手撫呂背,曰:“公緣法甚大,將來此庵為觀之日,度道士數百人為門弟子。是時吾道大弘,公適當其時,善自保愛,吾其歸矣。”言訖,遍辭道侶,怡然順化,享壽八十有一。停柩三日,肌體輕軟,目光迥然。明年,玉陽宗師買祖庵為靈虛觀,保賜呂道安衝虛大師號,俾掌敕牒,主領觀事。後果度道士僅三百人,皆符先生之言矣。
宋明一
先生姓宋,諱明一,號昭然子,登州福山縣人。乃祖及父世為縣吏,以廉平積德見稱於鄉裏。先生幼習儒業,長於詞翰。每以此世為不足玩,發出塵學道之誌。年逾三旬,辭親長往,徑入關中禮丹陽宗師出家,千磨百煉,誌如金石。服勤之暇,其於修真習靜之業,與日俱進。丹陽付之口訣,仍以青華陽巾賜之。先生拜受,以其師之所賜,終身收掌,每到旦望頂之,朝拜真聖。
迨大定壬寅春,丹陽鶴馭東歸,先生侍行至海上,日以其母兄姊侄六人俱禮丹陽入道。明年冬,丹陽上仙,先生複入關,居祖庭。丙午,率眾詣隴山,請長春宗師還終南,大弘祖教。明昌辛亥,長春仙仗亦東遊,先生受法旨,充祖庭尊宿。自後凡入道者,令先生為引度師。
至正大丙戌,北兵下秦川,民庶驚擾,避地南山。道眾俱入澇穀(注:澇穀,在今西安市鄠邑區,為“長安八水”之一澇河的源頭),先生獨不肯往。眾勸之行,先生曰:“吾之宿債,安所逃乎?汝輩可行,吾獨於此守之。”不數日邏兵卒至,靈虛殿宇悉為灰燼,先生亦被害。翌日,道眾下山視之,膏血不流,可謂純陽之體,嵇康、羅公遠之流乎?時十月十有三日也,享壽八十四。
至大元壬子春正月,掌教真常真人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以“無憂真人”號雲。
呂道安
先生姓呂氏,諱道安,世為寧海巨族。幼年穎悟,誌慕玄風。仙姿道骨,稟於天然。事父母孝,聞於鄉裏。年僅三十二,親俱喪,盡葬祭禮,慨然捐俗入道。是時馬譚丘劉四師於終南守墳,先生隻身西來,納拜於丹陽宗師。丹陽與先生同裏閈,素知門第清潔,遂令服勤左右。既熏陶日久,乃能了悟道妙。
大定庚子歲,丹陽俾先生充祖庭庵主,撫育道眾。時靈陽李君在世,亦多蒙啟發。丙午,長春宗師自龍門來居祖庭,數載之間日親玄訓,於道了無疑障。明昌辛亥,長春仙仗亦東歸,先生修身以敬,蒞眾以寬,道風不減師真在日。
乙卯,朝省罷無敕額庵院悉役於官,祖庭亦在其數。自是門庭蕭索,道侶散逸。承安丁巳,時玉陽真人被召闕下,遣人來召先生。明年春,至燕都,玉陽買祖庭為靈虛觀,仍保授先生“衝虛大師”號,使掌敕牒,主領觀事,且曰:“重陽祖師徒步數千裏來化我輩,端為教門後事,我雖不能親往來,嚐敢忘?汝於祖庭夙緣甚厚,善為主持。”及以詩贈之雲:
大悟威光朗太空,先天真瑞信匆匆。
虛無清靜全今古,至道流傳正祖宗。
三界十方通一致,千經萬論了無窮。
忘情自現天元主,透出陰陽造化中。
先生西歸祖庭,因緣複振。不數載,買度為道者,皆以先生為師僅三百人,買額為觀在陝右者數十區。至興定辛巳二月十三日,囑門人以修進之語,以法弟畢知常嗣主觀事,倏然順化,享年八十,葬於仙塋諸師之側。
大元壬子春,掌教真常真人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以“凝虛真人”號。
畢知常
先生姓畢,諱知常。世為乾州醴泉(注:醴泉,即今陝西省禮泉縣)之巨室,昆季四人,俱好清虛無為之學。大定壬辰歲,聞丹陽宗師於終南祖庵弘演真教,偕來席下出家。丹陽各付秘訣,節次授以詩詞誘進,以至俱能深造道妙,翹翹為人天師。惟先生最幼,置之左右,執巾瓶之役。日夕訓誨,歲月既久,故偏得修身性命之要。迨壬寅夏丹陽東歸,囑先生西入隴山侍長春丘君。采薪汲水凡五年,每進饋之暇,危然澄坐,通夕不寐,以修靜定之功。
明昌辛亥,長春仙仗亦東遊,留先生與呂道安同主祖庵事。先生於呂雖為昆仲,待以師禮。六年乙卯,朝省新法以祖庵無敕額,例沒於官。承安丁巳,先生往海上謁諸宗師,長春以所有之資傾囊盡付,及親作疏文,俾先生化導諸方為重建計。明年春,先生上燕都。玉陽時應命闕下,召呂道安至燕,買祖庭為靈虛觀,仍保賜先生“通真大師”號,令副知觀事。與呂偕西歸祖庭,道風為之再新。
先生尤善醫藥,聞人之疾,不擇貧富必往救之。至興定辛巳,呂道安上仙,先生嗣主靈虛香火。其殿堂廊廡創造增葺者甚多,道緣日弘。不數歲,度門人逾百眾。無幾何,謝觀事閑居,退隱岐山縣(注:岐山縣,在陝西省)五姓之洞真觀,和光同塵,頤真養浩。時,亦一至靈虛,綱領觀事。
正大辛卯,關中受兵,先生與居民同避地於太白山之峽,至三月十六日告門人曰:“昨於定中山靈潛報,此地不堪久處,當徙之他所。世態如此,吾不忍見。”即焚香辭聖,翌旦奄然長逝,門人葬於所居之石室。居民有聽其言而去者,不數日兵至,不去之民俱被禍。大元庚子冬,洞真真人於君奉朝命來住祖庭,念及先生同出丹陽之門,又為平昔莫逆友,為眾言曰:“畢通真昔居此逾五十年,恢弘祖教,實吾門之大士也。”遂命門人遷先生遺蛻葬於劉蔣之仙塋。
壬子春,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曰“廣容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