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針灸經(2 / 3)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按:似有缺。據《針灸甲乙經》,有“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浙惡寒。灸五壯,針入三分。

步郎(按:通作“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鼻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針入三分,灸五壯。

五處二穴,足太陽脈氣所發。在頭上督脈傍,去上星二寸半(按:據《針灸甲乙經》,及《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俱作“一寸五分”)。主目不明,頭眩風痹悶。針入三分,灸五壯。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寸半(按:據《針灸甲乙經》作“二寸”,《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作“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風眩頭痛,欲嘔吐,心煩。針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後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項痛、暫起僵仆。針入三分,灸三壯。

攢竹二穴,在兩眉頭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目視,視物不明,眼中熱、疼及眼眶。針入三分,不宜灸。

晴明二穴,在目內眥頭上,畔(按:疑為“襻”)者中(按:據《針灸甲乙經》作“一名淚孔,在目眥外。”《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作“一名淚孔,目內眥。明堂雲‘內眥頭外一寸、宛宛中’”)。手、足太陽陽明之會(按:據《針灸甲乙經》並有“氣府論注雲‘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同)。主膚翳(按:應有缺字。《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作“淫膚白翳”)白膜覆瞳子,眼暗、雀目,冷淚,眼視物不明、努肉。針入一分半,不宜灸。

迎香二穴,在禾上一寸、鼻下孔傍。手、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主鼻息不聞香臭,偏風,麵癢及麵浮腫、風葉葉動、狀如蟲行。刺或在唇動(按:似有缺、誤,不通)。不宜灸。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中。(按:應有缺字。據《針灸甲乙經》有“陽”字)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主療眼喎、目不正,口喎,目瞤,麵動葉葉然、牽口眼熱疼、赤痛,目視,冷淚,眼瞼赤。針入四分半,不宜灸。若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日加長如桃許,至一月日,如五升大。

鳩尾一穴,在臆前,巨(按:《針灸甲乙經》作“蔽”,《針灸資生經。卷一》同)骨下五分。(按:《針灸甲乙經》此處尚有“任脈之別”。)主心驚、煩,發狀如烏烏,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宜針,雖然,此處最難針,須是大好手。方可下針。如不然,取氣多,不幸令人死。針入三分。

巨闕一穴,心之募。在鳩尾下一寸。任脈氣所發。主療心中煩悶,熱風風癇,浪言或作鳥聲,不能食,無心力。凡心痛有數種,冷、痛、蛔蟲、毒、霍亂,不識人,針入六分,得氣即差。灸亦良。上管(按:通作“脘”,下同。)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去巨(按:《針灸甲乙經》作“蔽”,《針灸資生經。卷一》同)骨三寸。

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主心中熱煩,賁豚氣,脹滿不能食,霍亂,心痛不可眠臥,吐利,心風,驚、悸不能食,心中悶,發噦,伏梁氣、狀如覆杯。針入八分,得氣,先補而後瀉之,可為神驗。若是風癇、熱痛,宣瀉之後補,可為應其病。灸亦良。

中管一穴,一名“太倉”。是胃之募。在上管下(按:應有缺字。據《針灸甲乙經》有“一寸”兩字)。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主治心匿不能食反胃,霍亂,心痛熱,溫虐,痎虐,天行傷寒,因讀書得奔豚氣,心悶,伏梁氣如覆杯,冷結氣。針入八分。灸亦良。

建裏一穴,在中管下一寸。治腸中疼痛,嘔逆,上氣,心痛,身腫。針入一寸三分。灸亦良。

下管一穴,在建裏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主腹胃不調,腹內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堅硬、癖瑰、脈厥厥動。針入八分,灸亦佳。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麵,各相去同身寸一寸。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手如花,右手如果(按:《針灸資生經。卷一》作“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入三分。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發際一寸。理頭風,多鼻涕,鼻塞。三日一報,針入三分。(按:《針灸資生經。卷一》“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鼻直上、入發際一寸,皆雲上星穴。明堂經於此、複雲明堂穴。不知何所處、且附入於此。所謂疑以存疑也。”)

當陽二穴,在當瞳人直上,入發際一寸。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入針三分。(按:《針灸資生經。卷一》“《銅人》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廢者。”)

前關二穴,在目後半寸。亦名“太陽”之穴。理風赤眼痛,頭目眩,目澀。針入三分。(按:《針灸資生經。卷一》“《銅人》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但《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有前關穴。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恐別自是。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不可廢。)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主頭痛目眩。針入三分。灸七壯。

巨闕(按:應為或)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按:《針灸甲乙經》作“在俠鼻孔傍八分、直瞳子”,《針灸資生經。卷一》同)。陽蹺脈、足陽明之會。主治麵風寒鼻頻音準上腫癰痛招搖視占(按:有缺、誤,不通),瘈瘲,口劈。針入三分,灸七壯止。

地倉二穴,在俠口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者是。陽蹺脈、手足陽明之交。主療大患風者,其脈亦有動時,亦有不動時。多主偏風、口喎,失音不言、不得飲水、漿食漏落、脈(按:《針灸大成。足陽明胃考證穴法》作“眼”,應是。)瞤動,患左針右,患右針左。針入三分半。灸亦得,日二七壯,其艾壯如粗釵腳。忌毒物及行房事。

廉泉一穴,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間。陰維、任脈之會。主舌下腫、難言,舌瘲設多(按:《針灸大成。足陽明胃考證穴法》作“涎出”,應是。),咳嗽,少氣,喘息,嘔沫禁斷。灸三壯,針入三分。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任脈氣所發。主臍下熱、小便赤,氣痛狀如刀攪、作塊狀如覆杯,婦人斷緒,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後宜補。灸亦得,然不及針。水分一穴,在管(按:通作“脘”,下同。)下,臍上一寸。任脈氣所發。主腹痛不能食,腸堅腹痛,胃管不調、堅硬。針入八分。若是水病,灸之大良。

巨闕一穴,《甲乙經》雲“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是三焦之募。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主腹痛、堅硬,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成結塊,崩中,斷緒。灸亦良。

關元一穴,是小腸募。一名“次門”在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臍下絞痛,小便赤淋、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尿如血色,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因產、露不止,並婦人斷緒,產道冷。針入八分。若懷胎,必不針,若針必落胎胎多不出,而針外昆侖即出。灸亦良,然不及針。

中極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一寸。是膀胱募。任脈足三陰之會。主婦人斷緒,四度針、針即有子,故卻時任針也。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結塊如覆杯,或因產、得惡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針入八分。灸亦得,然不及針。

卷四

後頂一穴,在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是督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主風眩,目視,額顱上痛。強間一穴,在後頂後一寸半,一名“大羽”。是督脈氣所發。主頭如針刺、不可以動,項如拔,不可左右顧視。灸五壯。針入二分。

腦戶一穴,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一名“仰風”一名“合顱”。是督脈足太陽之會。主目痛不能視,麵赤腫,頭痛。不得灸,灸令人失音。針入三分。

喑門一穴,一名“舌厭”。在項後,入發際宛宛中,入係舌本。是督脈、陽維之會。仰而取之。主頭風、腦疼,失音不能言,舌急,項強不能回頭。針入八分,徐徐出之。不宜灸,灸即令人啞,忌如前法。問曰“舌急不言,如何治?”答曰:“急針喑門,舌緩、針風府,得氣即瀉。可小繞針,入八分。忌灸。”大椎一穴,第一椎上,陷者中、宛宛是。三陽督脈之會。主療五勞、七傷,溫瘧疰癘悶,項強不得四顧。針入五分,灸亦得。

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俛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主頭重,目瞑,灑浙寒熱、脊強、以頭汗不出也。灸五壯。針入五分。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癲疾,瘈瘲,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讝言見鬼。針入五分。神道一穴,督脈氣所發。在第五椎節下間,俛而取之。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灸三壯。針入五分。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俛而取之。督脈氣所發。主寒熱,解爛(按:《針灸大成。督脈考正穴法》作“懈”,應是。)淫樂(按:《針灸大成。督脈考正穴法》作“淫”,應是。)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灸三壯。針入五分。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俛而取之。督脈氣所發。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垂。灸三壯。針入五分。

脊俞一穴,一名“神宗”,一名“脊中”。在第十一椎中中央。督脈氣所發。治風、癇、癲,邪溫病,積聚,下利。忌灸。針入五分。

懸樞一穴,在第十二椎下節間是穴。督脈氣所發。主腰脊強,腹中上下積氣。針入三分。灸三壯。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下節。俛而取之。督脈氣所發。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瘈瘲,裏急、腰腹相引痛。針五分。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屍”。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陷者宛宛中是。挺腹地(按:《針灸大成。督脈考正穴法》作“挺身,伏地”,應是。),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其穴。是督脈氣所發也。主腰髖疼痛,腰脊強強、而不得回轉,溫瘧痎瘧。針入八分。灸亦得。慎房事,不得擎重物。《甲乙經》雲“針入五分,灸三壯”。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郤”。督脈別絡。在窮骨下宛宛中是。《甲乙經》“穴在脊骶端,少陰所結”。主下漏,五痔,疳蝕下部。慝針入三分,然針之以痛為度。其穴伏地取之乃得。灸亦得,然不及針。慎房事,此痔,根本是冷,慎冷。

天柱二穴,在俠項後發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主頭風、目如脫,項如拔、項疼、急、重。先瀉而後補之。灸亦得,然不及針。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發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三壯。主目內連係急,頭風痛,目痛,頭寒、多汗,耳聾,鼻塞。

風池二穴者,是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後發際陷中。《甲乙經》雲“風池穴,在顳顱後發際陷中”。針入一寸二分。大患風者,先補而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主肺風,麵赤,目視,項強不得回顧,麵腫皮軟,腦疼痛。灸亦良,然不及針。問曰“如後發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首至頭骨;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何而取穴也?”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中,風府正相當、即是側、相去各二寸,此之定穴。”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脈間,(按:《針灸甲乙經》有“手少陽脈氣所發”句)主身熱、頭痛、不可反側,小兒癇喘不得息,耳聾。針入一分,不得多出血,血多即殺人。灸三壯。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發際四寸。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風眩,項痛、頭強,寒熱。灸,即依年壯。針入二分。

大抒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中。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理風,勞氣,咳嗽、氣急,頭痛,目眩,腹痛。針入五分。禁灸。風門、熱府(按:《針灸甲乙經》作“風門、一名熱府”)二穴,在第二椎下,兩傍一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理傷寒、項強、目瞑、鼻塞,風勞,嘔逆,上氣。胸痛,背痛,氣短不安。針入五分。灸五壯。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一寸半。理癲、癇,癭氣,上氣,吐逆,支滿,脊強、寒熱,不食,肉痛,皮癢,傳屍骨蒸,肺嗽。針入三分。

厥陰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理逆氣,嘔逆,牙痛,留結、胸悶。針入三分。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心中風、狂、癇,心氣亂;語悲泣,心腹煩滿、汗不出,結聚,寒痛嘔逆、不食、食即吐血,目痛。不可灸。針入三分。督俞二穴,在第六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一名“高蓋”。主理寒熱,腹中痛、雷鳴,氣逆,心痛。灸三壯。禁針。鬲(按:通作“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心痛,痰飲,吐逆,汗出,寒熱、骨痛,虛脹、支滿,痰瘧,痎癖,氣塊、隔上痛,喉痹、身常溫、不食,切痛。針入三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合一寸半。理口幹,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腰痛,肩疼,寒疝。針入三分。灸三壯。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理心脹滿,吐逆,短氣,痰悶、食難下不消。針入三分。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一寸半。理腰身黃、脹滿,腹肚泄利,身重、四支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病,寒熱。針入三分。灸三壯。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煩滿,吐食,腹脹、不能食。針入二分。灸三壯。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主水穀不消,腹脹,腰痛,吐逆。針入三分,灸三壯。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與臍對。理虛勞,耳聾,腎虛,及水藏脹、攣急,腰痛,小便濁,陰中疼、血精出,五勞,七傷,冷嘔,腳膝拘急,好獨臥、身腫如水。針入三分,灸三壯。

氣海俞二穴,在第十五椎下,兩傍同身寸相去一寸半。理腰痛,痔病,瀉血。灸三壯。

大腸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腰痛,腸鳴、脹滿、繞臍中痛,大便下利或泄利,食不化,脊骨強。針入三分。灸三壯。

關元俞二穴,在第十七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理風勞,腰痛,泄利、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針入三分。

小腸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大便赤澀小便緊急腳腫,短氣,不食,煩熱癘病大便膿血出食痔疼痛(按:似有缺、誤,不通),婦人帶下。針入三分。灸三壯。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理風勞,腰痛,泄利、腸痛,大小便難,尿赤,陰生瘡,少氣,足脛冷、拘急、不得屈伸,女人瘕、聚。針入三分。灸三壯。

中膂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一名“脊內俞”。是少陰脈理(按:此處誤,應為“足太陽脈氣所發”)理赤、白痢,虛渴、汗出,腰不得俯仰,腹脹,脅痛。針入三分。

白環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理腰脊攣急痛,大小便不利百病。針入三分。《甲乙經》、《甄權經》雲“挺腹地(按:應是“挺身,伏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氣息,令肢肉俱緩,乃取其穴。針入八分。主腰髖疼、不遂,溫虐,腰中冷、不識眠睡,勞損,風虐。忌灸。

卷五

竅陰一穴,在完骨上、枕骨下。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骨疸發厲頭痛引頭也(按:似有缺、誤,不通)。灸五壯。針入三分。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發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主寒熱,喉痹,欬逆,疝積胸中滿不得喘息(按:似有缺、誤,不通),胸痛,耳聾嘈嘈無所聞。頸項癰腫不能言,及癭、肩不舉也。針入三分。灸三壯。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各三寸。手足太陽之會。主背痛引項。灸五壯。針入三分。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三寸宛宛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背膊痛,無氣力,勞損,痿黃,五屍走疰,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灸亦得。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肩痛,胸腹滿,灑淅反脊強急(按:似有缺、誤,不通)。灸五壯。針入三分。

噫嘻二穴,在肩膊內廉,第六椎兩傍三寸。其穴抱肘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因以手重按之,病者言“噫嘻”。針入六分。主溫瘧、寒瘧病,背悶,氣滿、腹脹,氣痃。灸二七壯。忌蔥、白酒。

膏盲俞二穴,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欬逆,狂或妄誤。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也。從甲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裏、去胛骨各容指許、摩服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下、然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俛上臂,令前取穴灸之。

求穴法,大校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也。左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當伸兩臂,令人俛,兩胛骨俠相離,不爾,肘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襆,當令大小有常定,不爾,則失其穴也。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飬。當取身體平複,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能及,即此之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追。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