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針灸經(3 / 3)

(按:《針灸資生經。卷一》雲“灸膏肓功效,諸經例能言之。而取穴,則未也。《千金》等方之外,莊綽論之最詳。然,繁而無統,不能定於一。予嚐以意取之。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灸時、亦然),胛骨遂開,其穴立見。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四肋三間之中間,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壯、少亦七七壯。當依《千金》,立點立灸,坐點坐灸,臥點臥灸雲(若尺合爪、在兩膝頭中、點穴亦得)。”)

鬲(按:通作“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背痛、惡寒,脊強、俛難,食不下、嘔噦、多涎、睡也。灸五壯。針入五分。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二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也。灸三壯。針入五分。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食不下、腹中雷鳴、大小便不節,小便赤黃。灸三壯。針入五分。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腹滿虛脹、大便泄滑,消渴,麵黃。灸五十壯。《甲乙經》“灸三壯。針入五分。”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三寸。主腹內虛脹、水食不消,惡寒、不能俛仰。針入三分。灸五壯。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三寸。《異經》雲“與鳩尾相直”。主心下痛、大堅,婦人乳有餘疾。灸三十壯。針入五分。

誌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三壯。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並療之。

胞肓二穴,在第十四椎下(按:“十四”應為“十九”。),兩傍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並療之。療惡氣,腰背卒痛。灸五七壯。《甲乙經》“灸三壯。針入五分。”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三寸。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腰痛不能俛仰,小便赤黃,尻重不能舉。灸三壯。針入三分。

頷厭二穴,在曲周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刺入三分。灸三壯。主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耳鳴,好啑,頸痛。客主人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穴。動脈宛宛中。一名“上關”。手少陽足陽明之會。主目風牙疼痛車不開口噤嚼食鳴偏風眼喎通睛(按:似有缺、誤,不通),耳聾狀如蟬聲。針入一分。灸七壯,艾炷如筋頭大,必湏側臥張口取穴,避風。又,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留針。問曰:“上關何以不得深,下關何以不得久留針?”答曰:“上關若深,令人得欠,不得目隨針下關不得久,留針者得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留針”。

懸顱二穴,在曲周顳顬中,足陽明脈氣所發(按:據《針灸甲乙經》,應是“足少陽脈氣所發”。《針灸資生經。卷一》同)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身熱、煩滿,汗不出,齒痛,麵皮赤痛。針入三分。灸三壯。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當其中指下、陷者中是穴。一名“膊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主五勞,七傷,頭項不得回顧,背膊痛、兩手不得向頭,或因馬拗傷腰髖疼,腳氣。入針四分。不宜灸。針不得深,深即令人悶。

《甲乙經》雲“針隻可五分”。此膊井脈,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髒氣。若深,便引五髒之氣,乃令人短壽。大肥人,亦可倍之。若悶倒不識人,即湏三裏下氣。雖不悶倒,但針膊井,並即湏三裏下氣,大良。及婦人懷胎、落訖,覺後微損、手足弱者,針肩井,手足立差。若有灼然解針者,遣針。不解針者,不可遣針。灸乃勝針,日灸七壯。若針肩井,必三裏下氣,如不灸三裏,即拔氣上。其針膊並出《甄權經》。

肩腢二穴,在膊骨頭、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是。平手取其穴。手陽明、蹺脈之會。針入八分。主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疹風胸俛仰風刺風風虛(按:似有缺、誤,不通),手不得上頭、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酸疼,臂冷而緩。患刺風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然不及針,還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壯,差為度。

臂臑二穴,在肩腢下一寸、兩筋間、兩骨罅、陷者宛宛中。宜灸,不宜針。日灸七壯。主療勞,癭,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其穴平手取之,不得拏手令急,其穴即閉。若針,不得過三五,過多生惡。

曲池二穴者,木也(按:此誤。據《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卷一》等,俱作“土也”)。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宛宛中、陷者是。手陽明脈之所入為合也。手拱胸,取之外畔、文頭即是。療偏風、半身不遂,刺風疹,疼痛冷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引脈風(按:似有缺、誤,不通)臂肘細而無力。針入七分。灸亦良,但令斷風抽氣而已。

通穀二穴,在夾上管(按:通作“脘”)兩傍,相去三寸。衝脈、足少陰之會。治幹嘔、又無所出,又治勞食欲鬲(按:通作“膈”),結。針入五分。灸五壯。

章門二穴,一名“長平”,一名“脅”。是脾之募。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必須側臥,令伸下腳、縮上腳,乃得穴。足厥陰、少陽之會。主膀胱氣癖,疝瘕氣,膀胱氣痛、狀如雷聲,積聚氣。針入六分。灸亦良。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風勞,痹逆,狂邪,膝冷,手節攣縮,身隱疹,腹脹、少氣,婦人八部諸病。針入三分。禁灸。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主寒疝、下至腰腳如冷水,小腸諸疝,按之在膝上,伏兔下(按:疑衍)。寒疝,腹脹滿,痿厥,少氣。針入三分。灸三壯。犢鼻二穴,在膝臏下骭、俠罅、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主犢鼻腫,洗熨去之。其久堅,勿攻,攻者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諸腫節潰者死,不潰可療。針入三分。灸三壯。

委中二穴者,土也。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甄權雲“在曲內、兩筋、兩骨中、宛宛是”。足太陽脈氣之所入為合也。令人麵挺腹地(按:應是“挺身,伏地”)而取之。主腳弱無力,風濕痹、筋急,半身不遂。灸不及針。針入八分。灸三壯。

三裏二穴者,土也。在膝下三寸外廉、陷者宛宛中是。足陽明脈之所入為合也。主腰(按:疑應為“腹”)滿、堅塊、不能食,胸氣不足,反胃,胸脅積氣,腳弱。針腹、背,每須取三裏穴。入八分。灸亦良。

卷六

角孫二穴,在耳廓中間,開口有穴。手足少陽、手太陽(按:據《針灸甲乙經》,應是“手陽明”)之會。主齒不嚼物,齲痛腫。灸三壯。針入三分。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主耳有膿及底,耳,耳痛、鳴,聾,並齒齲。針入三分。灸三壯。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足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主耳聾,耳中狀如彈聲,通耳,牙車急、疼痛不得嚼食,牙車脫臼、相離一寸。其穴側臥,張口得之。灸亦良。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一寸、陷者宛宛中。手少陽氣所發。主頭風,麵腫,項強不得回轉,夜夢顛倒,麵青黃、無顏色。針入五分。不宜灸。若灸,麵腫滿。合先取噫嘻,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差。

天府二穴(按:據《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卷一》等俱作“淵腋”),在兩腋下三寸、宛宛中。手太陰(按:據《針灸甲乙經》,應是“足少陽”)脈氣所發。主頭眩,目瞑,遠視。針入四分。灸七壯,不除再灸百壯。《甲乙經》禁灸。

曲澤二穴者,水也。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心主脈之所入為合也。主心痛,出穴則(按:疑衍。)心下澹澹、喜驚,身熱,煩心,口幹,逆氣,嘔血,時瘈瘲言搖頭青汗出不過肩(按:似有缺、誤,不通),傷寒病溫、身熱、口幹。灸三壯。針入三分。

少海二穴者,水也。一名“曲節”。手少陰脈之所入為合也。在肘內橫文頭,屈手向頭取之,陷者宛宛中。《甲乙經》雲“穴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動應手”。療腋下瘰癧,痹疼、屈伸不得,風痹疼,疰病。針入三分。禁灸。

巨虛上廉二穴,在三裏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足陽明與太陽(按:誤。據《針灸甲乙經》,應是“大腸”)合。針入八分。主大腸氣不足,偏風、腰腿腳不遂、不得履地,腳氣,刺風、痶風、腳冷,寒瘧。灸之大良。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主脛寒不得臥、疼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針入八分。灸三壯。

巨虛下廉二穴,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蹲地坐而取之。針入六分。又,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小腸氣不足,麵無顏色,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灸亦良,不及針。灸瘡差,冷痹即已。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山”,一名“傷山”。在兌腸下,分肉間、陷者中,定腹取之。主腳弱無力,腳重,偏風不遂。針入八分。灸亦得。

上昆侖二穴者,火也。足太陽脈之所行為經也。在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治惡血,風氣腫痛,腳腫水。針入五分。灸三壯。

下昆侖二穴,一名“內昆侖”。在外踝下一寸,大筋後內陷骨、宛宛中。主刺風,風熱、風冷痹,腰疼,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疼、不履地。針入四分。灸之亦良。其穴,蹲地旁,引刺之,灸百壯止。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形。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針入一分。灸三壯。主耳聾、填如無所聞,嘬嘬嘈嘈彈鳴,及心腸滿,臂痛,失聲。

缺盆上二穴,肩上橫骨陷中。一名“天蓋”。肩上是穴。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不死),胸中熱滿,腹大少氣,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灸三壯。針入三分。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手太陰郤。治熱病汗不出,吐血,失喑、咽腫痛、惡血。針入三分。灸亦得。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按:據《針灸資生經。卷一》,有“以手”兩字,應是)交叉頭,兩筋、兩骨罅、宛宛中。手太陰絡。主療偏風、口喎、半身不遂。針入三分。灸亦得。若患偏風,灸至一百壯。若患腕勞,灸至妙。

經渠二穴者,金也。在寸口中、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行為經也。主寒熱,胸背急痛,胸中膨膨痛,喉痹,掌中熱,主咳逆,上氣,喘數,久熱病、汗不出,暴癉,喘逆,心痛、欲嘔,針入三分。不可灸,灸即傷人神明。(按:似將太淵穴混入)

少衝二穴者,木也。一名“經如(按:據《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卷一》等,俱作“始”)”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甲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為井也。主熱病,煩心,上氣,心痛、冷、煩滿、少氣、悲恐喜驚,掌熱,肘、腋、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熱,手拳不伸,掌痛引腋。針入一分。灸一壯。

勞宮二穴者,火也。一名“五裏”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以屈無名指、頭著處是。手心主脈之所流(按:通作“溜”)為營(按:應為“滎”)也。主手掌後痹,手痹、白屑起。針入二分,隻過一度,如過兩度,令人虛。不得灸,灸即生息肉。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主脈寒不仁,痹痿不屈伸也。灸三壯。針入三分。梁丘二穴,足陽明郤。在膝上三寸、兩筋間。治大驚,脛痛、冷痹,膝痛不能伸屈。針入五分。

隱白二穴者,木也。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足太陰脈之所出為井。主腹中有寒熱起,氣喘,衄血不止,腹中脹、逆,脛中寒,熱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鬲(按:通作“膈”)中,嘔吐不欲食。飲渴屍厥不知人脈動如渴飲,身體疼痛唾也(按:似有缺、誤,不通)針入一分。灸三壯。

承筋二穴,一名“腸”,一名“直腸”。在脛後,從腳跟後上七寸、中央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按:似有缺、誤,不通)、急痛,身隱疹,大小便不止。針入三分

陽蹺二穴,在外髁前一寸、陷者宛宛中。治腳氣,腎氣,婦人血氣。針入三分。(按:據《針灸資生經。卷一》雲“《明堂》上經、有陽蹺穴。而《銅人》無此穴。惟有申脈二穴,陽蹺脈所出、在外踝下陷中。與陽蹺穴同,而未知其故。

卷七

針灸吉日

丁卯、庚午、甲戌、丙子、壬午、甲申、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己未、庚子、辛醜、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醜、乙卯、丙辰、壬戌、丙戌

以上並吉。又宜用除日、破日、開日、天毉、要安,並吉。

針灸忌日

丁醜、及白虎,血忌血支(按:似有缺、誤,不通),月厭、月殺、月刑、死別獨火凶(按:似有缺、誤,不通)。又男忌除日,女忌破日。

十幹日不治病:

甲不治頭,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己不治腹,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脛,癸不治足

十幹日不針灸

甲日頭、乙日耳、丙日肩、丁日背、戊巳日腹脾、庚日肺腰、辛日膝、壬日腎經、癸日手足

此神農所製:一歲起坤,二歲震,逐年順飛,九宮周而複始,行年到處,則所主敗體,切忌針灸,如誤犯之,必致喪命。或發癰疽,宜速治之。

一歲起心,二歲喉,逐歲依次順行一部,終而複始,行年所值者,切忌針灸。

一歲起臍,二歲心。逐歲順行,周而複始,行所值處,忌針灸。(所錄見明堂經)

推四時太乙所在,雲:“六腑、鬲(按:通作“膈”)下、三藏,應四季。中州其有戊巳日,大禁。太乙所在,忌針灸。”

左足(應立春日其日戊子己醜),左胸(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日戊辰己巳),頭一(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日戊申己未),右胸(應秋分其日辛),右足(應立冬日戊戌己亥),腰尻丁竅(應冬至丙午)。

推四時人神所在:春,左脅;夏,臍;秋,右脅;冬,腰。

推三旬人神在,誤針灸者各致其疾。初一在足大指,厥陰分。針之主發跗腫。

初二在外踝,少陽分。針之經筋緩。初三在股,少陰分。針之主小腹痛。

初四在腰,太陽分。針之主腰僂無力。

初五在口,太陰分。針之主舌強。

初六在太咽半(按:似有缺、誤),陽明分。針之咽門不開。

初七在內踝,少陰分。針之陰經筋急。

初八在手腕,太陽分。針灸腕不收。

初九在尻,厥陰分。針灸之病結。

初十在背腰,太陽分。針灸之腰背僂。十一在鼻柱,陽明分。針灸之齒麵腫。

十二在發際,少陽分。針之耳重聽。

十三在牙齒,少陰分。針灸之氣寒。十四在胃腕,陽明分。針之氣脹。

十五在遍身,不補不瀉。大忌針灸。

十六在胸,太陰分。針之遞息。

十七在氣衝,陽明分。針之難息。

十八在股內,少陰分。針之引陰氣痛。

十九在足陽明分。針之發腫。二十在內踝,少陰分。針之經脈亦手。(按:似有缺、誤,不通)二十一在手小指,太陽分。針之手不仁。

二十二在外踝,少陽分。針之筋經緩。

三十三在肝及足厥陰分。針之發轉筋。

二十四在手陽明分。針灸咽中不利。二十五在足陽明分。針之胃氣脹。

二十六在胸太陽分。針灸之令人喘嗽。

二十七在膝陽明分。針之足經厥逆。

二十八在陰,少陰分。針之小腹急疼。二十九在膝脛,厥陰分。針之筋痿少力。

三十在足跌,陽明分。日空亡不瀉忌針(按:有缺、誤)

推十二支人神所在處,忌針灸。

子日(在目)醜日(在脾,一雲耳)寅日(在胸)卯日(在脾,一雲胸)

辰日(在)巳日(在手)午日(在心)未日(在手,一雲頭)

申日(在頭,一雲背)酉日(在背)戌日(在麵,一雲頸)亥日(在雲)(按:似有缺、誤)

推十二時人神

子時(在踝)醜時(在腰)寅時(在目)卯時(在麵)

辰時(在頭)巳時(在手)午時(在胸)未時(在腹)

申時(在心)酉時(在背)戌時(在項)亥時(在股)

量穴法

凡量穴,當以病人手中指、第二節、兩橫文相去之間、為寸。凡量穴時,湏要身平正,不可拳曲,切湏慎之。

灸艾雜說

凡灸艾,皆以日正午以後,方可下火灸。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不可臥灸,謹之!謹之!大概如此,卒急者又不可拘此。若遇陰霧大起、風雪忽降、猛雨,暑雷電、虹霓、且暫停,候晴明可方下火。灸時,不得傷飽、大饑、飲酒、生硬物,兼不可思慮、憂愁、呼罵、歎息,一切不祥,切須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