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顧名思義,就是寫在花燈上的謎語。是一種以文字為組合形式的較為複雜的休閑遊戲。

燈謎,古人還起了這樣一個名字——“燈虎”。這是因為虎性凶猛,難以製服,用此比喻燈謎的難以猜射,遂有“打燈虎兒”、“射虎兒”等稱謂。花燈高懸,燈上書以謎語,眾人立於燈下,商確射虎兒,因又有“商謎”之稱。

燈謎約出現於宋代,據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二“燈品”的記載,當時,上元燈會十分盛行,有好事者“以絹燈翦寫詩詞,時寓譏猜謎圖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在南宋的京師臨安,有專門從事“商謎”的伎藝人。這些伎藝人,在上元燈節上是很活躍的,這種情況下的燈謎往往在音樂聲中進行。宋·耐得翁《都城紀勝·瓦社眾伎》說:“商謎,舊用鼓板吹(賀聖朝),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這裏所記為南宋朝事。類似的情形在清代初年阮大铖《春燈謎》劇本中依然看到,該劇演湘鄉縣黃陵猜謎語圖廟慶賞元宵,屆時有一夥商謎伎藝人,他們“持燈謎、燈籠、細吹打”上場,同樣有音樂伴奏,所持燈謎,任人猜射。射中的賞以串錢,名為“彩頭”,射而不中輸一串錢。

可見,清代的燈謎遊戲更為盛行。當時,有一首竹枝詞是這樣寫的:

幾處商燈掛粉牆,人人癡立暗思量。

秀才風味真堪笑,贈采無非紙半張。

所詠正是斯文輩打燈虎的情景。說明這樣的例子在明清兩代是舉不勝舉的。

古代的燈謎形式約有兩種,一為“彈壁燈”。清人顧鐵卿《清嘉錄》卷一記載說:“燈一麵覆壁,三麵貼題。”形似今天的壁燈另一種是在十字街心或通衢熱鬧之所,張設鼇山燈坊,上懸謎燈,四麵寫謎麵。後世圖便利,有時幹脆棄去花燈,將謎語寫成一條幅,或貼於壁,或掛於繩,習慣上仍稱為燈謎。清代百本張鈔本時尚俗曲有《平燈謎》一首,詠唱京師“燈謎雅社”的情形。而到社裏猜謎者通常是帶著自製的謎語,並事先寫好條幅,人社後,“釘壁子按牆寬窄分長短,粘條兒成排端正莫斜歪。忽聽得乒乓一聲錘兒響,頃刻間柳綠花紅次第排。”大家把謎語湊在一塊,互相猜射。這裏沒有花燈,但仍以“燈謎”呼之。

古代燈謎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謎格。所謂謎格就是燈謎的格式,猶如律詩一樣,律詩要按固定的格式來寫,平仄、韻腳、字格、句格無不有嚴格的規定。作詩者既不能違背格律,讀詩者同樣要懂格律,否則,讀之不諧和,喪失掉律詩應有的音樂美。燈謎也一樣,製謎者要按格式製,射謎者同樣要按格式猜,不懂謎格,就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弄懂謎格,就會遊刃自如於謎海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