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六博棋,應包括棋局、棋子、箸,另外還有博籌,用於記錄對博者的輸贏情況。六博的行棋方法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兩種。西漢及其以前的博法為大博,此法以殺“梟”為勝,即對博的雙方各在己方棋盤的曲道上排列好六枚棋子,其中一枚代表“梟”,五枚稱作“散”,以“梟”為大,用“箸”六個。對博時,雙方先輪流擲箸,再根據擲得的“箸”的數量多少行棋,數越大,走的棋步越多。六博行棋時,雙方要互相逼迫,綠釉陶六博俑“梟”一得便即可吃掉對方的“散”。同時,“梟”在己方“散”的配合下,調兵遣將,爭取時機殺掉對方的“梟”。對博的勝負以殺“梟”來決定,即《韓非子》中所言“博者貴梟,勝者必殺梟”。這一點和象棋中以殺將奪帥為勝相類似。東漢時期,對六博的形製進行了革新,出現了二煢(與箸的作用一樣)的小博。這種博法是一方執白棋6枚,一方執黑棋6枚,此外雙方還各有一枚圓形棋子,稱作“魚”,將它們分別布於棋盤12曲格道上,兩頭當中名為“水”,“魚”便置於“水”中。行棋的多少是根據擲煢的數字而決定,哪一枚棋子先進到規定的位置,即可豎起,稱為“驕棋”。隨後這枚“驕棋”便可人於“水”中,吃掉對方的“魚”,稱為“牽魚”。每牽一次魚,可獲博籌二根,如能首先牽到三次魚,得六根博籌,即算獲勝。有關這類博的形象資料,見於河南靈寶東漢墓出土的一套綠釉博棋俑。在一張坐榻上置長方盤,盤的半邊擺有6根長條形算籌,另半邊置方形博局。博局上每邊有6枚方形棋子,中間有二枚圓形的“魚”。坐榻兩旁跪坐二俑對局,左邊一人雙手向上前舉,似乎在拍手叫好,右邊一人兩手攤開,形象逼真。

六博最初是一種帶有比賽性質的娛樂遊藝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賭博手段。在中國,隨著六博賭博化趨勢的加強,在博法上原先六籌得勝的計算容量,已遠遠滿足不了博徒心理的需要。人們的注意力及勝負判斷已主要集中在擲箸(即擲采)這一步驟上,僥幸心理與求財動機如影隨形,“博”、“賭”漸漸沾合結為一體。這樣一來,失去了大眾的六博在漢代以後逐漸呈衰勢,進入晉代後便銷聲匿跡了。在國外,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六博遊戲也傳了出去。東晉、十六國時已傳至印度。不過,在隋唐以後,傳至國外的六博遊戲也逐漸消失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