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博,又作陸博,是一種擲采行棋角勝的古老博戲。六博的出現,比中國六博棋具象棋要早得多,大約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到了戰國時期已相當流行。楚辭《招魂》中有“噦蔽象鶴,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的記載,反映出戰國前後在荊楚一帶已流行著六博棋遊藝。《史記·蘇秦列傳》在描寫齊國都城臨淄繁榮的景況時,也提到當地許多人在做“鬥雞走狗,六博蹋鞠”的遊藝。這些記述表明六博遊戲在當時已相當普及了。

秦、漢是我國多種遊戲產生和發展的時期,六博在這一時期也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上至貴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樂於此道,成為宮廷和民間喜聞樂見的棋戲之一,並出現了一些與六博相關的有趣故事。《說苑·正諫篇》記載秦初人被封為長信候後,以太上皇自居。在秦王贏政行冠禮的宴會上,設六博助興,博戲中因管不住自己那三寸舌頭,口出狂言,結果是落得滿門抄斬。漢代景帝為太子時就喜好六博,一次同吳王劉濞的兒子做博戲時發生口角,竟提起博局砸向吳太子,造出了一場命案。從此劉濞懷恨在心。到景帝登基的第三年,劉濞終於聯合楚、趙諸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叛亂。這些事件,從側麵反映出當時上層王公貴族好為六博遊藝的風尚。

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許博昌,安陵人也,善陸博,竇嬰好之,常與居處,”其間,許博昌創編了一套六博棋的遊戲口訣,使得“三輔兒童皆誦之”。後來,“又作《六博經》一篇,今世傳之”。這裏向我們展示了當時民間對博戲的喜好,以至連京師周圍的小孩子都能順口而歌六博訣。而《六博經》的出現,則是漢代六博遊戲發展的又一顯證。

漢代還出現了一些專以博戲為業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博徒”。如《後漢書·許升婁傳》就稱“(吳許)升,少為博徒,不理操行”。《鹽鐵論·授時》亦言當時“博戲馳逐之徒,皆富人子弟”。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三國時期,以致出現了因“好玩博弈”而達到“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的地步。

當時六博遊戲的盛況,在考古資料中有著較多的反映。70年代中期,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和13號秦墓中都發現了六博棋局。其中11號墓出土的博局接近方形,長32厘米、寬29厘米、高2厘米,局麵陰刻道紋、方框和4個圓點。同出漆黑的棋子12顆,6顆為長方形,另6顆為方形,並有用半邊細竹管填以金屬粉製成的長約23.5厘米的箸6根。這副博局,可以使我們對春秋戰國以來仙人六博畫像石的六博棋有更為完整的認識。在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以及銅鏡紋飾中,也有許多反映當時六博的圖案。如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仙人六博》畫像磚,圖中兩仙人肩披羽飾,相對博弈。背景上有仙草、鳳鳥為陪襯。這類“仙人六博”,是漢畫中的常見題材,它與曹植《仙人篇》“仙人攬六箸,對博太山隅”以及南朝陳張正見《神仙篇》中的“已見玉女笑投壺,複睹仙童欣六博”等文字正相吻合,人們把玩六博看成是神仙過的日子,可見六博這一棋類遊藝在當時的影響之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