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古稱“象戲”,是一項具有悠久曆史的棋類遊藝活動。它的起源至今無從確考,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綜合起來,不外以下幾種,即創始於舜說,創始於周武王說,《易經》起源說,創始於漢代說,印度傳來說及創始於先秦說等等。把象棋的起源歸功於某個人,這是英雄崇拜的產物,當不可信而《易經》起源說,帶有附會之意至於創始於漢代說,則隻是根據象棋局中“楚漢河界”所作出的臆斷印度傳來說更是缺乏確鑿的證據。

根據象棋的局製和規則,中國象棋的起源應與兵家有著密切的關係。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他所著述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一書中指出,象棋是中國人民的創造,是古代中國人模擬戰爭而創造的一種遊戲。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連年不斷,人們仿照軍隊的編製、布陣遣將的方法等創製了一種新的棋遊戲,這當是象棋的最初形式。我們看象棋中的將(帥)、車、馬、士、卒(兵)這幾個子,顯然是先秦時代的遺製。戰國以前,中原作戰主要以戰車為主,而且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軍隊中有甲士、徒卒(或徒兵)的編製,而象棋中的某些子正是形象地仿此而作。形成於戰國時期的《招魂》一詩中,在描寫當時楚國的生活、娛樂時,曾留下了“蓖蔽象蓁(棋),有(又)六博些。分曹並進,“二龍出海勢”象棋局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的句子,其所講的是“象棋”和“六博”兩種棋類遊戲。句中“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是敘述棋子分成二群,相互攻守脅迫,是描寫象棋活動的場麵。因此,從《招魂》一詩中,我們就可看出戰國時期的楚國已經流行象棋了。

與圍棋相比較,象棋是一種雅俗共賞且普及更廣的棋類遊藝活動。它於創始以來雖為廣大群眾所喜好,但古代帝王及文人學士對此多輕視而認為“不足道”,因此古代典籍中關於象棋的記述甚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曾流行一種“象戲”的棋類活動。這種象戲的棋盤為正方形,並有“馬”、“符”(即象棋中的兵卒)等棋子。北周武帝宇文邕對這種象戲進行了總結和改進,並將規則及要旨親自寫成《象經》固定下來,還在天和三年(568年)召集百官演示推廣。這種象戲的流行和推廣,為象棋的最終定型奠定了基礎。

隋唐時期,隋文帝不讚成象戲,但唐代開國後,太宗李世民卻加以提倡,並出現了新的突破。太宗的才人武則天就是個象棋迷,她連做夢也與天女下棋。唐代中葉以後,象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肅宗時的丞相牛僧孺在其所著的《玄怪錄》一書中曾記述了這樣一個“鬼話”: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的一天瓷質象棋子晚上,汝南人岑順客居在陝州的一所廢宅中。睡夢中他見天那軍與金象軍兩軍相爭,雙方你來我往,隻見牆壁下的老鼠洞化作了城門。激戰中天那軍大敗,天那國王逃到了西南角。後來岑家人根據岑順夢中的情景,順著老鼠洞開挖,發現了一座古墓。墓深八九尺,墓前有金屬製成的棋局,棋盤上擺滿了各個兵種的棋子,都是由全銅做成的立體象形棋子。於是明白夢中軍師所說之詞,是象戲兩軍相爭的情況。“鬼話”中提到岑順夢中所見的象戲兩軍,有王、軍師,而軍師所說的“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係四方,輜車直人無回翔,六甲閃第不乖行”,表明還有天馬、上將、輜車、六甲四個兵種的棋子,它們的著法分別與現代象棋中的馬、象、車、兵相當。由於“鬼話”故事發生在唐代宗寶應元年,故後世稱這種象戲為“寶應象棋”。寶應象棋裏實際上已有王、軍師、馬、象、車、兵六種棋子,與現在流行的象棋已經非常相似了。

炮,是現代象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它是什麼時期開始進入象棋中的呢?一般人認為,炮是宋代才增入的,理由是真正的火器(包括火炮)是在宋代出現的。但是,眾所周知,象棋中的炮,一直寫作“石包”,從石而不從火。炮,古寫作“石包”,始見於西晉潘嶽《閑居賦》之“石雷駭,激石虻飛”。唐李善注:“石,今之拋石也。”即所謂“機發飛石”,三國時稱為“霹靂車”。這種炮從春秋至唐一直在使用著,而象棋中的“石包”,就是來自機發飛石之石包,而不是宋代以後的火炮。據元代和尚念常所著《藏經·佛祖曆代通載》所記,古時神農氏以日月星辰為象,相國牛僧儒用車、馬、士、卒加炮,創製了象棋這種模擬兵機的遊戲。聯係古代由“石包”至“炮”的變化,可以說,炮最晚在唐代中葉以前,就已經出現在象棋中了。下象棋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