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江下遊·華東風格區民歌(1 / 1)

本區簡況

本區位於長江下遊,地處黃海、東海之濱,包括華東地區的安徽、江蘇、浙江三省與上海市,大體與民間為區別於長江中上遊俗稱的下江地區相當。華東主要屬吳越文化圈,也受到楚文化的影響,曆史悠久,文化發達,中國音樂史上許多重要傳統樂種發祥於此。如虞山派古琴藝術、昆曲、彈詞、越劇、江南絲竹等。

安徽,西周時皖山(今之桂山)附近為皖伯地;春秋戰國分屬吳、楚;秦置九江、泗水等郡;漢屬揚、豫等州;元屬河南、江浙行省;明直隸南京,清初置安徽省。江蘇,春秋戰國時分屬吳、楚等國;秦屬東海、會稽等郡;漢屬徐、揚二州;元代蘇南、蘇北分屬於浙江、河南行省;明直隸南京;清初屬江南省,後析置江蘇省。浙江,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屬楚;秦屬會稽郡;漢屬揚州;三國時屬吳;唐置浙江東西兩道,始存浙江一稱;元屬浙江行省;明置浙江布政司;清為浙江省。上海,自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

江海交彙地的華東,氣候溫潤,河湖密布,土地豐饒,景色迷人,被稱為江南魚米之鄉。優越的自然條件對塑造該區傳統民歌清麗抒情的總體音樂性格起到重要作用。

該區的傳統民歌內部也帶有地域性風格特色,形成“吳語”、“徽語”和“江淮”等風格分區,“淮海”、“江淮”、“南通”、“蘇南”等風格片。

歌種分布

華東區的大部使用漢語的吳方言和江淮方言,少數使用徽方言和北方方言。吳方言即俗稱“伲儂軟語”的吳語。這種音韻柔和的方言,對該區傳統民歌風格特色的形成關係非常密切。中國音樂史多有記載的“吳愉”,就是指的“下江”一帶具有水鄉清韻的傳統民歌。“吳愉”通過曆史的傳承發展,大都演化為今天各地流行的田歌、俚曲、時調,及“花鼓調”、“花燈調”、“采茶調”等歌舞小調。勞動號子則有浙江舟山的“漁民號子”和各地的“秧田號子”等。

音樂風格

由於浸潤於吳越文化的傳統,又不乏楚文化的影響,本區民歌的總體音樂風格是清麗柔縵而不失風骨,輕靈雅致而不失純樸。

旋律多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微調式是本區民歌最多使用的調式。多級進旋法,大跳音程較少使用。旋律線條多呈回環曲折狀。田秧歌常采用一領眾和的演唱方式,活潑熱情。蘇南山歌則喜歡運用一種假聲的發聲方法。

代表作品

本區膾炙人口的民歌作品數量甚多,如《茉莉花》、《孟薑女》、《楊柳青》、《紫竹調》、《無錫景》、《姑蘇風光》、《鳳陽花鼓》、《月兒彎彎照九州》、《拔根蘆柴花》、《順采茶,倒采茶》、《姐在田裏薅豆棵》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