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江中遊·中南風格區民歌(1 / 2)

本區簡況

本區位於長江中遊的我國中南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西部有巴山、巫山、武當山的地理屏障;東部與北部有大別山、桐柏山阻隔皖、豫;東南有幕府山。洞庭湖周邊的江漢平原、湖泊水鄉和丘陵山地,使本區具有十分優越的自然條件,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名。

本區大部為古代楚國腹地,屬於華夏文化南支代表的“楚文化”圈。湖北、湖南二省,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湖北漢時屬荊州,宋為荊湖北路,元屬河南江北行省,清置湖北省。湖南秦時大部屬長沙郡,漢屬荊州,唐置湖南觀察使,宋代分屬荊湖南、北路,元屬湖廣行省,清置湖南省。江西春秋戰國時主要屬楚,秦置九江郡,漢屬揚州,唐屬江南西道,宋屬江南東、西兩路,元置江西行省,清為江西省。江西承楚接吳,有“吳頭楚尾”之稱。

漢語北方方言之西南官話是該區主要語言。湖南大部用湘方言。江西南部用客家方言。由於區內複雜多樣的背景,各地豐富的民歌又形成江漢、湘、贛南客家幾個風格分區。有的分區下麵還形成風格片,如江漢風格分區的鄂東南、鄂東北、鄂西南、鄂西北、鄂中南風格片;湘風格分區的湘中、湘東、湘西、湘南、湘北五個風格片。

歌種分布

音樂史上所謂“荊楚西聲”、“楚聲”、“西曲”等大都是指荊楚地區的民歌。著名的“郢中田歌”,則可能是今天湖北流行的“薅草鑼鼓”,因為古代楚國的國都曾稱郢都。今天,流行在該區的民歌體裁主要有山歌、小調、勞動號子、風俗歌等。

山歌以鄂西南山區及湘中、湘北的平原與丘陵地區流行的高腔山歌最有特色;贛南客家山歌、興國山歌亦流傳甚廣。還有一種伴以鑼鼓的山歌體裁“號子歌”,是湖南山區開荒薅草等勞動中歌師傅演唱的,懷化一帶叫“茶山鼓”,嶽陽一帶則叫《羅羅冬》,還有稱“開荒鼓”的。

一般小調各地都很豐富,如湖北的《十繡調》、《車水情歌》、《小女婿》,湖南的《洗菜心》、《銅錢歌》、絲弦小調,江西的茶歌;歌舞小調有各地的花燈歌舞小調、花鼓燈調、江西的茶籃燈調;等。

勞動號子各地都很豐富,尤以鄂西南的西陵峽船工號子、清江放牌號子和湖南醴水船工號子最富特色。

作為古楚文化與巴蜀文化的腹地,本區的曆史文化沉積特別豐厚,表現在傳統民歌上,就是以各種風俗活動為背景,或依附於風俗活動的民歌種類和數量都特別豐富。如湖北各地以喪俗為背景的“孝歌”、“鼓盆歌”、“繞棺遊所”、“陰歌”,以婚俗為背景的風俗歌則有有湘西南的“伴嫁歌”,或稱“坐歌堂”、“坐花園”、“陪嫁”、“送嫁”。某些節慶民俗時演唱的特殊民歌也屬風俗歌,如鄂西南秭歸端午節龍舟競渡時的“遊江”、“招魂曲”等。湖北的“薅草鑼鼓”,也有“畈腔”、“打單鼓”、“陽鑼鼓”等稱謂,雖然形態上兼有山歌與號子的特征,而根據其演唱背景來看,似也應當歸入風俗歌類。

音樂風格

該區較多地繼承了楚文化的傳統,表現在民歌的音樂風格上,就是綺旎多姿,詭譎多變,輕妙靈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