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江上遊·西南風格區民歌(1 / 1)

本區簡況

本區地處長江上遊的我國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和重慶市全域,鄂西南、湘西北和陝南邊沿地區,以及西藏自治區和廣西自治區北部的漢族居住區。

本區多處高原、山地,山峰聳立,峽穀連綿。長江自西向東流經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等省市。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發現這一地區有非常久遠的人類活動史,甚至可能是人類早期發祥地之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古代文明的搖籃。四川省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宋置川陝四路,元置四川行省。雲南省,戰國為楚之屬國滇國地,唐、宋時分屬南昭和大理國,元代置省。貴州省,戰國為楚黔中和且蘭、夜郎地,秦置黔中郡和象郡,漢屬荊、益兩州,唐置黔中道,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為貴州省。重慶,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置渝州。

漢族傳統民歌區內各地都有非常豐富的遺存。語言使用漢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本區曆史上受巴蜀文化影響深遠,先秦的“巴渝舞”、唐代的“竹枝詞(歌)”“踏歌”都出自本區,因而傳統民歌藝術有濃鬱的巴蜀文化特色。

本區內存在一個“交錯地民歌混融風格帶”。該“混融風格帶”地處渝東、陝南、鄂西南、湘西北、黔東北的邊沿地區,與西北、西南、中南三個風格區相連。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社會曆史原因,古代巴蜀、荊楚文化在這裏混融傳承,使該地區的傳統民歌具有了活化石特征,其民歌的結構形態,被認為是古代大曲、巴渝舞、《詩經》、《楚辭》、《竹枝歌》的遺韻。

歌種分布

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風俗歌在該區各地都很豐富。勞動號子以“川江船工號子”最為著名。川中南宜賓的《槐花幾時開》是該區典型的山歌歌種“晨歌”的代表曲目,雲南彌渡的山歌也有廣泛影響。一般小調以川北南坪小調富有特色。西南區是著名的花燈之鄉,各地的民間花燈歌舞非常豐富多樣,如“花燈”、“車燈”、“牛燈”、“馬燈”、“采蓮船”等,其中以雲南玉溪花燈為代表的歌舞小調影響最大。風俗歌有婚嫁歌、喪葬歌,前者如川東的“姊妹歌”、“伴郎歌”,川南的“哭嫁歌”,川北的“坐歌堂”等;後者如川東的“夜鑼鼓”等。另外,農忙季節,農民請歌師傅在田頭地角演唱,起到“一鼓催三工”作用的“薅草鑼鼓”(或稱“薅秧鼓”、“打鬧草”),在本區也很流行,可視為農事風俗歌。

音樂風格

本區雖然有近似於西北高原的地理風貌,但這裏河流眾多,雨量充沛,植物茂盛,四川盆地更享有“天府之國”的譽稱,自然條件相對比較優越。加上區內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地,漢族文化也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浸潤影響,所以,這裏的民歌音調整體聽不到信天遊、山曲那樣的淒楚、蒼涼,而是透出親和自然、清純率真的風格特色,並散發著濃濃的山野鄉土氣息。

民歌旋律多采用羽調式、徵調式,采用商調式的也不少。五聲音階、四聲音階都有使用,也有一些以“三聲腔”行腔的作品流傳。旋法各地略有差異。川東、川北多級進,音域較窄。如川東山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平昌山歌《拴住太陽好幹活》等。川南及雲、貴等地的民歌,音域較寬,較多使用跳進的旋法,如川南山歌《槐花幾時開》、雲南民歌《大河漲水沙浪沙》等。

代表作品

勞動號子類有《川江船工號子》;山歌類有四川的《槐花幾時開》、《太陽出來喜洋洋》、《摘葡萄》,雲南的《彌渡山歌》、《小河淌水》、《放馬山歌》,貴州的《太陽出來照白岩》等;一般小調有川北南坪小調《采花》、《望郎》等;歌舞小調有雲南的彌渡花燈調《十大姐》、重慶的秀山花燈調《黃楊扁擔》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